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有机化学论文

双官能化手性硫脲和方酰胺催化剂及色胺酮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和应用研究

第一章 前言第6-26页
    1.1 双官能化手性有机小分子催化剂概述第6-15页
        1.1.1 脯氨醇酰胺催化剂第6-7页
        1.1.2 手性硫脲、胍、胺催化剂第7-9页
        1.1.3 手性方酰胺催化剂第9-15页
            1.1.3.1 手性方酰胺催化剂的应用第10-15页
                1.1.3.1.1 不对称 Michael 加成反应第10-13页
                1.1.3.1.2 不对称 Mannich 反应第13-14页
                1.1.3.1.3 不对称 Friedel-Crafts 烷基化反应第14页
                1.1.3.1.4 其它反应第14-15页
    1.2 有机小分子荧光探针第15-19页
        1.2.1 络合型第15-16页
        1.2.2 置换型第16-17页
        1.2.3 化学计量型第17-19页
    1.3 分子逻辑门第19-23页
        1.3.1 生物传感和诊断第20-22页
        1.3.2 药物输送和释放第22-23页
        1.3.3 分子计算机第23页
    1.4 本论文的工作设想第23-26页
第二章 基于金鸡纳碱的手性硫脲催化剂的合成第26-36页
    2.1 引言第26-28页
    2.2 实验部分第28-35页
        2.2.1 仪器与试剂第28-29页
        2.2.2 辛可尼丁甲磺酸酯(2-1)的合成第29-30页
        2.2.3 9-叠氮(9-脱氧)表辛可尼丁(2-2)的合成第30-31页
        2.2.4 9-氨基(9-脱氧)表辛可尼丁(2-3)的合成第31-32页
        2.2.5 辛可尼丁衍生的芳基硫脲(2-4)的合成第32-34页
        2.2.6 辛可尼丁衍生的芳基硫脲(2-5)的合成第34-35页
    2.3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三章 L-叔亮氨酸衍生的手性方酰胺催化剂的合成第36-44页
    3.1 引言第36-37页
    3.2 实验部分第37-43页
        3.2.1 仪器与试剂第37-38页
        3.2.2 (S)-N-叔丁氧羰基叔亮氨酸(3-1)的合成第38-39页
        3.2.3 (S)-N-叔丁氧羰基-N’,N’-二甲基叔亮氨酸甲酰胺(3-2)的合成第39页
        3.2.4 (S)-N’,N’-二甲基叔亮氨酸甲酰胺(3-3)的合成第39-40页
        3.2.5 (S)-N,N-二甲基-3,3-二甲基-1,2-丁二胺(3-4)的合成第40-41页
        3.2.6 方酸二甲酯(3-5)的合成第41页
        3.2.7 方 3-(3,5-双(三氟甲基)苯基氨基)-4-甲基氧基环丁-3-烯-1,2-二酮(3-6)的合成第41-42页
        3.2.8 (S)-3-[3,5 -双(三氟甲基)苯基]氨基-4-[1-(二甲基氨基)-3,3- 二甲基丁基]氨基环丁-3-烯-1,2-二酮(3-7)的合成第42-43页
    3.3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四章 双官能化手性催化剂的应用第44-58页
    4.1 引言第44-45页
    4.2 实验部分第45-51页
        4.2.1 仪器和试剂第45-46页
        4.2.2 苯甲醛肟(4-1)的合成第46页
        4.2.3 氯代苯甲醛肟(4-2)的合成第46-47页
        4.2.4 N-(对甲氧基)苯基亚胺乙酯(4-3)的合成第47页
        4.2.5 1,2,4-噁二唑衍生物(4-4)的合成第47-48页
        4.2.6 其它双官能化胍-硫脲催化剂的合成第48-51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1-56页
        4.3.1 溶剂的筛选第51-52页
        4.3.2 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的筛选第52-53页
        4.3.3 双官能化催化剂的不对称催化性能研究第53-56页
    4.4 本章小结第56-58页
第五章 基于色胺酮衍生物的阴离子探针和分子逻辑门第58-66页
    5.1 引言第58-59页
    5.2 实验部分第59-61页
        5.2.1 仪器与试剂第59-60页
        5.2.2 色胺酮(5-1)的合成第60页
        5.2.3 色胺酮衍生物(5-2)的合成第60-61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61-65页
        5.3.1 阴离子识别能力第61-62页
        5.3.2 紫外光谱滴定曲线分析第62-63页
        5.3.3 识别机理探讨第63-64页
        5.3.4 分子逻辑门第64-65页
    5.4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六章 结论第66-68页
附录第68-80页
参考文献第80-90页
作者简介第90-92页
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2-94页
致谢第94-95页
中文摘要第95-97页
Abstract第97-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非晶孕育对Al-Cu合金组织和强塑性的影响规律及机制
下一篇:重组Escherichia coli CCZU-K14不对称还原COBE合成(S)-CHBE反应体系构建及其催化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