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2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 1.3.1 森林水源涵养研究 | 第12-14页 |
| 1.3.2 森林水文生态作用过程研究 | 第14-17页 |
| 1.4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1.5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 1.6 特色与创新 | 第19-20页 |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0-26页 |
| 2.1 自然环境概况 | 第20-24页 |
| 2.1.1 地理位置 | 第20-21页 |
| 2.1.2 气候 | 第21页 |
| 2.1.3 水文水资源 | 第21-22页 |
| 2.1.4 土壤 | 第22-23页 |
| 2.1.5 地质地形 | 第23页 |
| 2.1.6 植被 | 第23-24页 |
| 2.2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 第24页 |
| 2.3 生态环境问题 | 第24-26页 |
| 第3章 实验方案 | 第26-34页 |
| 3.1 采样方案 | 第26-27页 |
| 3.2 林冠层持水特征的测定 | 第27-28页 |
| 3.2.1 大气降雨量、林内穿透雨量的测定方法 | 第28页 |
| 3.2.2 树干茎流量的测定方法 | 第28页 |
| 3.3 枯落物层持水特征的测定 | 第28-30页 |
| 3.3.1 枯落物贮量 | 第28-29页 |
| 3.3.2 枯落物持水能力测定 | 第29-30页 |
| 3.4 土壤层持水特征的测定 | 第30-34页 |
| 3.4.1 土壤含水率的测定方法 | 第30页 |
| 3.4.2 土壤容重的测定 | 第30-31页 |
| 3.4.3 土壤孔隙度的测定 | 第31页 |
| 3.4.4 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的测定 | 第31-32页 |
| 3.4.5 土壤渗透性能的测定 | 第32-34页 |
| 第4章 林冠层水源涵养能力研究 | 第34-39页 |
| 4.1 不同植被类型的林内降雨特征 | 第34-35页 |
| 4.2 不同植被类型树干茎流特征 | 第35-36页 |
| 4.3 不同植被类型林冠截留特征分析 | 第36-38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第5章 枯落物层水源涵养能力研究 | 第39-48页 |
| 5.1 枯落物蓄积状况及贮量分析 | 第39-41页 |
| 5.1.1 不同植被类型枯落物层蓄积状况 | 第39-40页 |
| 5.1.2 不同植被类型枯落物层贮量 | 第40-41页 |
| 5.2 枯落物层持水性能分析 | 第41-47页 |
| 5.2.1 不同植被类型枯落物层自然含水状况分析 | 第41-42页 |
| 5.2.2 不同植被类型枯落物层持水能力分析 | 第42-43页 |
| 5.2.3 不同植被类型枯落物层持水过程分析 | 第43-45页 |
| 5.2.4 不同植被类型枯落物层持水速率分析 | 第45-47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第6章 土壤层水源涵养能力研究 | 第48-58页 |
| 6.1 土壤层自然含水状况分析 | 第48-49页 |
| 6.2 土壤物理性质分析 | 第49-52页 |
| 6.2.1 土壤容重变化分析 | 第50-51页 |
| 6.2.2 土壤孔隙度变化分析 | 第51-52页 |
| 6.3 土壤蓄水特征研究 | 第52-56页 |
| 6.3.1 土壤静态蓄水能力分析 | 第53-55页 |
| 6.3.2 动态蓄水能力分析 | 第55-56页 |
| 6.4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 第7章 水源涵养能力综合评价 | 第58-63页 |
| 7.1 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进行综合评价 | 第58-59页 |
| 7.1.1 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58页 |
| 7.1.2 评价过程及结果 | 第58-59页 |
| 7.2 吉林省东辽河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 | 第59-61页 |
| 7.2.1 不同植被类型单位面积水源涵养总量分析 | 第59-60页 |
| 7.2.2 吉林省东辽河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总量 | 第60-61页 |
| 7.3 提高流域水源涵养能力的措施 | 第61-63页 |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 8.1 结论 | 第63-64页 |
| 8.2 展望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 作者简介 | 第71-72页 |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