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农业科技竞争力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0-11页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1-13页 |
1.2.1 科技竞争力 | 第11-12页 |
1.2.2 农业科技竞争力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和思路 | 第13-14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 第14-15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2 技术路线图 | 第14-15页 |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15页 |
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5-22页 |
2.1 科技竞争力研究 | 第15-18页 |
2.1.1 科技竞争力的评价指标研究 | 第15-17页 |
2.1.2 科技竞争力的评价方法研究 | 第17-18页 |
2.2 产业科技竞争力研究 | 第18-19页 |
2.3 农业科技竞争力研究 | 第19-21页 |
2.3.1 农产品竞争力研究 | 第19-20页 |
2.3.2 农业科技竞争力指标研究 | 第20页 |
2.3.3 农业科技创新研究 | 第20-21页 |
2.4 研究述评 | 第21-22页 |
3 四川省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分析 | 第22-25页 |
3.1 四川省农业基本概况 | 第22页 |
3.2 四川省农业科技发展现状 | 第22-25页 |
3.2.1 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 第22-23页 |
3.2.2 农业科技财政投入稳中有升 | 第23页 |
3.2.3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逐步健全 | 第23-24页 |
3.2.4 农业科技推广机制不断创新 | 第24页 |
3.2.5 农业科技产出结果不断涌现 | 第24-25页 |
3.2.6 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初具规模 | 第25页 |
4 四川省农业科技竞争力的评价 | 第25-37页 |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25-27页 |
4.1.1 科学性原则 | 第26页 |
4.1.2 综合性原则 | 第26页 |
4.1.3 可比性原则 | 第26-27页 |
4.1.4 可操作性原则 | 第27页 |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 第27-29页 |
4.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29-31页 |
4.4 评价结果分析 | 第31-37页 |
4.4.1 农业科技投入指标比较 | 第32-33页 |
4.4.2 农业科技产出指标比较 | 第33页 |
4.4.3 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指标比较 | 第33-34页 |
4.4.4 农业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比较 | 第34-35页 |
4.4.5 农业科技发展环境指标比较 | 第35-36页 |
4.4.6 农业科技竞争力综合指标比较 | 第36-37页 |
5 四川省农业科技竞争力的制约因素分析 | 第37-42页 |
5.1 农业科技财力投入不足 | 第37-38页 |
5.2 农业科技投入结构不够合理 | 第38-39页 |
5.3 基层农业科技人才缺乏 | 第39页 |
5.4 成果推广体系功能弱化 | 第39-41页 |
5.5 农业信息化服务覆盖面有限 | 第41-42页 |
6 提高四川省农业科技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 第42-50页 |
6.1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 | 第42-43页 |
6.1.1 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资中的主导作用 | 第42页 |
6.1.2 优化农业科技投入结构和环节 | 第42-43页 |
6.1.3 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渠道 | 第43页 |
6.2 强化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 第43-45页 |
6.2.1 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的素养 | 第43-44页 |
6.2.2 完善基层农技人员利益激励机制 | 第44页 |
6.2.3 提高农民科技的素养 | 第44-45页 |
6.3 构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 | 第45页 |
6.3.1 建设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 第45页 |
6.3.2 建设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 第45页 |
6.4 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 第45-47页 |
6.4.1 建设地区性农业科技园区 | 第45-46页 |
6.4.2 培育科技型龙头企业 | 第46-47页 |
6.5 强化农业科技推广 | 第47-48页 |
6.5.1 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 第47页 |
6.5.2 培育扶持社会农技推广组织 | 第47-48页 |
6.5.3 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 | 第48页 |
6.6 建设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