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3页 |
1.1.1 未来网络的要求 | 第11页 |
1.1.2 对未来网络架构的研究 | 第11-13页 |
1.2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3-15页 |
1.3 本文创新点 | 第15页 |
1.4 论文内容以及结构综述 | 第15-17页 |
第二章 OpenFlow相关研究 | 第17-24页 |
2.1 OpenFlow概述 | 第17页 |
2.2 OpenFLow网络架构 | 第17-22页 |
2.2.1 OpenFlow控制器 | 第17-18页 |
2.2.2 OpenFlow交换机 | 第18-22页 |
2.3 报文分类及原理 | 第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第三章 OPENFLOW网络数据报文解析机制 | 第24-30页 |
3.1 引言 | 第24-25页 |
3.2 总体设计结构 | 第25-26页 |
3.3 协议解析二叉树模型 | 第26-29页 |
3.3.1 协议解析二叉树的构建 | 第27-28页 |
3.3.2 数据报文解析模块解析过程 | 第28-2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四章 解析结果与流表快速匹配模型 | 第30-40页 |
4.1 引言 | 第30页 |
4.2 解析结果特征码提取 | 第30-31页 |
4.3 流表快速匹配模型 | 第31-39页 |
4.3.1 流表快速匹配模型的构建 | 第33-34页 |
4.3.2 匹配模型的动态调整策略 | 第34-38页 |
4.3.3 流表快速匹配模型的操作方案 | 第38-3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五章 多核平台软件并行优化技术 | 第40-48页 |
5.1 软件并行化概述 | 第40页 |
5.2 系统线程分配 | 第40-42页 |
5.2.1 线程类别的定义 | 第40-41页 |
5.2.2 系统工作模式定义 | 第41页 |
5.2.3 并行工作模式分解 | 第41-42页 |
5.3 数据报文解析模型的架构 | 第42-44页 |
5.3.1 模型架构概述 | 第42-43页 |
5.3.2 模块之间的关系分解 | 第43页 |
5.3.3 系统模块在多核平台下优化 | 第43-44页 |
5.4 解析结构在多核平台下的优化 | 第44-46页 |
5.4.1 解析结构的数据分解 | 第44-46页 |
5.4.2 解析结构的任务分解 | 第46页 |
5.5 流表快速匹配模型在多核平台下的优化 | 第46-47页 |
5.3.1 流表快速匹配模型的数据分解 | 第46-47页 |
5.4.2 快速匹配模型的任务分解 | 第4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六章 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48-54页 |
6.1 实验环境和平台 | 第48-49页 |
6.2 实验流程 | 第49-51页 |
6.2.1 报文解析结构与现有结构对比实验 | 第49页 |
6.2.2 流表快速匹配模型与现有多级流表对比试验 | 第49-50页 |
6.2.3 软件并行性优化前后模型性能对比实验 | 第50-51页 |
6.3 结果及分析 | 第51-54页 |
6.3.1 报文解析结构与现有结构对比实验 | 第51页 |
6.3.2 流表快速匹配模型与现有多级流表对比实验 | 第51-52页 |
6.3.3 软件并行性优化前后模型性能对比实验 | 第52-54页 |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 第54-56页 |
7.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54-55页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