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缩略语 | 第15-18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8-40页 |
第一章 EDDS诱导植物铜积累机制研究进展 | 第18-40页 |
1 引言 | 第19-20页 |
2 土壤铜分布及植物的吸收利用 | 第20-24页 |
2.1 土壤铜分布概况 | 第20-21页 |
2.2 植物铜的吸收、转运及分布 | 第21-24页 |
3 过量铜对植物的毒害及其防御机制 | 第24-27页 |
3.1 过量铜对植物的毒害 | 第24-25页 |
3.2 植物对铜毒害的防御机制 | 第25-27页 |
4 铜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研究现状 | 第27-38页 |
4.1 植物修复概念、类型及基本原理 | 第27-29页 |
4.2 超积累植物的持续修复作用 | 第29页 |
4.3 螯合诱导植物修复作用 | 第29-31页 |
4.4 螯合剂对植物生长及重金属植物抽提作用的影响 | 第31-36页 |
4.5 螯合诱导植物修复程序及机理 | 第36-38页 |
5 结束语 | 第38-40页 |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 第40-118页 |
第二章 植物及土壤金属EDDS复合物离子色谱与质谱分析 | 第40-50页 |
1 引言 | 第41-42页 |
2 实验部分 | 第42-43页 |
2.1 仪器与化学试剂 | 第42页 |
2.2 色谱/质谱分析条件 | 第42-43页 |
2.3 金属-EDDS复合物标准液配制 | 第43页 |
2.4 木质部汁液、植物材料及土壤金属-EDDS复合物检测 | 第43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43-48页 |
3.1 色谱条件的选择 | 第43-45页 |
3.2 金属-EDDS复合物标准品及样品分离鉴定 | 第45-47页 |
3.3 回收率和精密度 | 第47页 |
3.4 标准曲线与检出限 | 第47-48页 |
4 结论 | 第48-50页 |
第三章 EDDS处理对玉米生长及铜吸收、运输与积累影响 | 第50-64页 |
1 引言 | 第51-5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52-53页 |
2.1 幼苗培养 | 第52页 |
2.2 实验设置 | 第52页 |
2.3 铜、EDDS处理及植物样品采集 | 第52-53页 |
2.4 叶片光合作用测定 | 第53页 |
2.5 植物样品及木质部汁液重金属含量分析 | 第53页 |
2.6 统计分析 | 第53页 |
3 结果 | 第53-60页 |
3.1 铜处理对玉米地上及地下部铜含量的影响 | 第53-54页 |
3.2 DNP、NaVO_3及EDDS对玉米铜积累的影响 | 第54-55页 |
3.3 EDDS处理对地上部及根系干重的影响 | 第55页 |
3.4 EDDS处理对木质部汁液分泌量的影响 | 第55页 |
3.5 EDDS处理对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55-56页 |
3.6 EDDS处理对地上部铜、锰、锌、铁含量的影响 | 第56-57页 |
3.7 EDDS处理对根系铜、锰、锌、铁含量的影响 | 第57-59页 |
3.8 EDDS处理对木质部汁液量及其铜、锰、锌、铁浓度的影响 | 第59-60页 |
4 讨论 | 第60-62页 |
4.1 铜、抑制剂、EDDS处理对玉米铜积累的影响 | 第60页 |
4.2 EDDS处理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 第60页 |
4.3 EDDS处理对铜吸收、运输及积累的影响 | 第60-61页 |
4.4 EDDS处理对锰、锌、铁吸收及运输的影响 | 第61-62页 |
5. 结论 | 第62-64页 |
第四章 水培条件下Cu-EDDS复合物处理对玉米铜吸收与积累的影响 | 第64-74页 |
1 引言 | 第6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65-67页 |
2.1 幼苗培养 | 第65-66页 |
2.2 实验设置 | 第66页 |
2.3 样品金属含量分析 | 第66页 |
2.4 木质部汁液收集及Cu-EDDS复合物浓度分析 | 第66页 |
2.5 根系及叶片细胞膜透性测定 | 第66-67页 |
2.6 地上部分蒸腾强度测定 | 第67页 |
2.7 统计分析 | 第67页 |
3 结果 | 第67-71页 |
3.1 地上部及根部干重 | 第67-68页 |
3.2 根系活力 | 第68页 |
3.3 地上部铜、铁、锌、锰元素含量 | 第68-69页 |
3.4 地下部铜、铁、锌、锰含量 | 第69-70页 |
3.5 木质部汁液Cu-EDDS复合物浓度 | 第70页 |
3.6 叶片及根细胞膜透性 | 第70-71页 |
3.7 地上部蒸腾速率 | 第71页 |
4 讨论 | 第71-73页 |
4.1 Cu-EDDS复合物处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第71页 |
4.2 Cu-EDDS复合物处理对铜吸收与积累的影响 | 第71-72页 |
4.3 Cu-EDDS复合物处理对木质部汁液Cu-EDDS复合物浓度的影响 | 第72页 |
4.4 Cu-EDDS复合物处理对锌、铁、锰吸收和积累的影响 | 第72-73页 |
5 结论 | 第73-74页 |
第五章 土壤培养条件下EDDS处理对玉米铜吸收、运输及积累的影响 | 第74-92页 |
1 引言 | 第75-7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76-79页 |
2.1 试验设置 | 第76页 |
2.2 土壤准备 | 第76-77页 |
2.3 实验材料 | 第77-78页 |
2.4 土壤EDDS处理 | 第78页 |
2.5 土壤水溶性金属提取 | 第78页 |
2.6 根系及叶片细胞膜透性测定 | 第78页 |
2.7 伤根处理及材料分析 | 第78-79页 |
2.8 金属-EDDS复合物分析 | 第79页 |
2.9 植物及土壤元素分析 | 第79页 |
2.10 统计分析 | 第79页 |
3 结果 | 第79-86页 |
3.1 地上部及根部干重 | 第79-80页 |
3.2 地上部铜、铅、锌、锰含量 | 第80-81页 |
3.3 地下部铜、锰、铅、锌含量 | 第81-82页 |
3.4 土壤可溶性金属含量 | 第82-83页 |
3.5 植物材料及木质部汁液铜形态变化 | 第83-84页 |
3.6 玉米根系及叶片细胞膜透性 | 第84页 |
3.7 伤根预处理对Cu-EDDS复合物吸收、积累的影响 | 第84-86页 |
4 讨论 | 第86-90页 |
4.1 可溶性铜含量、根部铜含量、细胞膜透性与植物铜积累关系 | 第86-88页 |
4.2 地上、地下部材料及木质部汁液铜形态变化与铜积累关系 | 第88-89页 |
4.3 伤根处理与Cu-EDDS复合物吸收、运输与积累关系 | 第89页 |
4.4 EDDS处理对铅、锌、锰吸收和积累的影响 | 第89-90页 |
5 结论 | 第90-92页 |
第六章 玉米根Cu-EDDS复合物吸收部位、途径的化学、形态及组织化学分析 | 第92-108页 |
1 引言 | 第93-9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94-97页 |
2.1 实验设计 | 第94-95页 |
2.2 实验材料及处理方法 | 第95页 |
2.3 根系铜及Cu-EDDS复合物含量分析 | 第95页 |
2.4 根系不同部位Cu-EDDS复合物吸收速率测定 | 第95-96页 |
2.5 根系显微组织结构及Cu-EDDS复合物组织化学分析 | 第96-97页 |
2.6 统计分析 | 第97页 |
3 结果 | 第97-104页 |
3.1 初生根显微组织结构观察 | 第97-99页 |
3.2 初生根Cu-EDDS复合物吸收部位观察 | 第99-100页 |
3.3 初生根不同部位Cu-EDDS复合物含量 | 第100-101页 |
3.4 初生根不同根段Cu-EDDS复合物的吸收速率 | 第101-102页 |
3.5 初生根Cu-EDDS复合物吸收途径的显微组织化学观察 | 第102-104页 |
4 讨论 | 第104-106页 |
4.1 初生根Cu-EDDS复合物吸收的主要部位 | 第104-105页 |
4.2 初生根Cu-EDDS复合物吸收的主要通道及方式 | 第105-106页 |
5 结论 | 第106-108页 |
第七章 EDDS处理对玉米(Zea mays L.)叶片及根系铜亚细胞分布的影响 | 第108-118页 |
1 引言 | 第109-110页 |
2 材料及方法 | 第110-112页 |
2.1 实验设置 | 第110页 |
2.2 材料准备 | 第110-111页 |
2.3 根系及叶片亚细胞组分分离 | 第111-112页 |
2.4 叶片及根系亚细胞组分中Cu-EDDS复合物含量分析 | 第112页 |
2.5 叶片及根系亚细胞组分中铜含量分析 | 第112页 |
2.6 统计分析 | 第112页 |
3 结果 | 第112-116页 |
3.1 根系及叶片原生质体、液泡亚细胞组分分离 | 第112-114页 |
3.2 叶片及根系中铜的亚细胞中分布 | 第114-116页 |
4 讨论 | 第116-117页 |
4.1 根系及叶片原生质体、液泡亚细胞组分分离 | 第116页 |
4.2 叶片、根系铜及Cu-EDDS复合物的亚细胞分布 | 第116-117页 |
5 结论 | 第117-118页 |
第三部分 全文讨论、结论及创新 | 第118-124页 |
1 全文讨论 | 第118-122页 |
1.1 植物及土壤中金属-EDDS复合物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118页 |
1.2 EDDS处理对植物生长及水培条件下铜积累作用的影响 | 第118-119页 |
1.3 植物铜吸收、运输、积累特性和铜化学形态变化关系 | 第119-120页 |
1.4 Cu-EDDS复合物进入植物根系的部位、途径及方式 | 第120页 |
1.5 Cu及Cu-EDDS复合物在叶片及根系细胞中的亚细胞分布 | 第120-121页 |
1.6 EDDS处理促进铜积累的基本机制 | 第121-122页 |
2 主要结论 | 第122-123页 |
3 创新之处 | 第123页 |
4 问题与展望 | 第123-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4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待发表)的研究论文 | 第140-142页 |
致谢 | 第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