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1 棉花打顶技术的发展及化学打顶技术的形成 | 第11-12页 |
1.1 棉花打顶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 | 第11-12页 |
1.2 棉花化学打顶技术在新疆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 第12页 |
2 棉花灌溉水量变化对生长的影响 | 第12-13页 |
3 生长调节剂与灌溉水量协同作用下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3-15页 |
3.1 生长调节剂与灌溉水量对棉花植株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 第13页 |
3.2 生长调节剂与灌溉水量对棉花冠层结构及物质生产的影响 | 第13-15页 |
4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 第15页 |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北疆棉区滴水量对化学打顶棉花植株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 第16-2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6-18页 |
1.1 试验设计 | 第16-17页 |
1.2 测定项目和方法 | 第17页 |
1.2.1 棉株农艺性状 | 第17页 |
1.2.2 棉株脱叶效果 | 第17页 |
1.2.3 产量构成因素及品质 | 第17页 |
1.3 数据分析 | 第17-1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8-25页 |
2.1 不同滴水量下化学打顶棉花植株农艺性状的变化 | 第18-21页 |
2.1.1 棉花株高的变化 | 第18页 |
2.1.2 棉株上部果枝平均长度的变化 | 第18-19页 |
2.1.3 棉花主茎及果枝长的差异 | 第19-20页 |
2.1.4 棉花上部新生果枝的变化 | 第20-21页 |
2.1.5 节枝比变化 | 第21页 |
2.2 不同滴水量下化学打顶棉花生育后期脱叶效果的影响 | 第21-23页 |
2.2.1 棉花脱叶率的变化 | 第21-22页 |
2.2.2 机采前棉株杂叶率的变化 | 第22-23页 |
2.3 植株上部果枝棉铃纤维品质的变化 | 第23-24页 |
2.4 不同滴水量下棉花化学打顶各部位铃重及衣分的变化 | 第24页 |
2.5 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变化 | 第24-25页 |
3 讨论 | 第25-26页 |
3.1 滴水量变化对化学打顶棉花植株农艺性状及脱叶效果的影响 | 第25-26页 |
3.2 滴水量变化对化学打顶棉花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第26页 |
4 结论 | 第26-27页 |
第三章 滴水量对化学打顶棉花冠层结构及物质分配的影响 | 第27-3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7-28页 |
1.1 试验设计 | 第27页 |
1.2 测定项目和方法 | 第27-28页 |
1.2.1 冠层结构指标 | 第27页 |
1.2.2 光截获率 | 第27页 |
1.2.3 干物质积累 | 第27-28页 |
1.3 数据处理 | 第2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8-32页 |
2.1 不同滴水量下化学打顶棉花冠层结构的变化 | 第28-29页 |
2.1.1 棉花叶面积指数(LAI)的变化 | 第28页 |
2.1.2 棉花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变化 | 第28-29页 |
2.1.3 棉花冠层开度(DIFN)的变化 | 第29页 |
2.2 不同处理对棉花冠层光分布的影响 | 第29-30页 |
2.3 不同滴水量下化学打顶棉花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变化 | 第30-32页 |
2.3.1 干物质向不同部位中的分配变化 | 第30-31页 |
2.3.2 干物质向上部生殖器官中的分配变化 | 第31-32页 |
3 讨论与结论 | 第32-34页 |
第四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34-36页 |
1 研究结论 | 第34-35页 |
1.1 滴水量变化可以进一步调控化学打顶棉花的株型 | 第34页 |
1.2 滴水量变化与化学打顶处理对棉花冠层结构及物质分配具有显著的交互效应 | 第34页 |
1.3 滴水量变化可以调节化学打顶棉花脱叶效果、产量和品质,降低灌溉成本 | 第34页 |
1.4 氟节胺复配型打顶剂优于缩节胺复配型打顶剂 | 第34-35页 |
2 研究展望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
作者简介 | 第41-42页 |
导师评阅表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