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道德判断的测评与特点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前言 | 第9-11页 |
一 问题提出 | 第11-13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3-30页 |
1 道德判断的基本理论 | 第13-15页 |
·道德判断的界定 | 第13页 |
·道德判断的神经生理机制 | 第13-14页 |
·道德判断的理论模型 | 第14-15页 |
2 道德判断的测评方法 | 第15-18页 |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5-17页 |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7-18页 |
3 道德判断的影响因素 | 第18-24页 |
·影响道德判断的外部因素 | 第18-20页 |
·影响道德判断的主体因素 | 第20-24页 |
4 与社会行为的相关性 | 第24-27页 |
·国外相关研究 | 第24-25页 |
·国内相关研究 | 第25-27页 |
5 道德判断的干预研究 | 第27-28页 |
·国外相关研究 | 第27-28页 |
·国内相关研究 | 第28页 |
6 简评 | 第28-30页 |
三 研究构思 | 第30-32页 |
1 研究目的 | 第30页 |
2 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中学生道德判断的测评研究 | 第30页 |
·中学生道德判断的特点研究 | 第30页 |
·中学生道德判断的干预研究 | 第30-31页 |
3 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四 中学生道德判断的测评研究 | 第32-52页 |
研究一: 中学生道德判断的问卷编制 | 第32-41页 |
1 引言 | 第32页 |
2 方法 | 第32-34页 |
·被试 | 第32-33页 |
·工具 | 第33页 |
·程序 | 第33-34页 |
3 结果 | 第34-40页 |
4 讨论 | 第40-41页 |
5 结论 | 第41页 |
研究二: 中学生道德判断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 第41-52页 |
1 引言 | 第41-42页 |
2 方法 | 第42页 |
·被试 | 第42页 |
·工具 | 第42页 |
·程序 | 第42页 |
3 结果 | 第42-50页 |
·中学生道德判断问卷的因素分析 | 第42-48页 |
·中学生道德判断理论模型的修正 | 第48页 |
·中学生道德判断问卷的项目分析 | 第48-49页 |
·中学生道德判断问卷的信度 | 第49页 |
·中学生道德判断问卷的效度 | 第49-50页 |
4 讨论 | 第50-51页 |
·中学生道德判断的发生过程 | 第50页 |
·中学生道德判断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 第50-51页 |
5 结论 | 第51-52页 |
五 中学生道德判断的特点研究 | 第52-68页 |
1 引言 | 第52页 |
2 方法 | 第52-53页 |
·被试 | 第52页 |
·工具 | 第52-53页 |
3 结果 | 第53-63页 |
·中学生道德判断的总体特点 | 第53-55页 |
·中学生道德判断的具体特点 | 第55-63页 |
4 讨论 | 第63-67页 |
·中学生道德判断的总体特点 | 第63-64页 |
·中学生道德判断的具体特点 | 第64-67页 |
5 结论 | 第67-68页 |
六 中学生道德判断的干预研究 | 第68-74页 |
1 引言 | 第68页 |
2 方法 | 第68-70页 |
·被试 | 第68页 |
·实验设计 | 第68页 |
·干预过程 | 第68-70页 |
3 结果 | 第70-72页 |
4 讨论 | 第72-73页 |
5 结论 | 第73-74页 |
七 结论 | 第74-77页 |
1 主要结论 | 第74-75页 |
2 教育启示 | 第75-76页 |
3 存在不足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4页 |
附录 | 第84-99页 |
附录A 中学生道德判断问卷(预试问卷) | 第84-89页 |
附录B 中学生道德判断问卷(初版) | 第89-92页 |
附录C 中学生道德判断问卷(测试版) | 第92-95页 |
附录D 林德道德判断测验(MJT) | 第95-98页 |
附录E 干预研究两难情境 | 第98-99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99-100页 |
致谢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