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测绘学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测绘数据库与信息系统论文

基于GIS网络分析的雅安市雨城区城市公园可达性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9-14页
    1.1 选题背景第9页
    1.2 研究意义第9-10页
        1.2.1 理论意义第9-10页
        1.2.2 现实意义第10页
    1.3 国内外城市公园可达性研究第10-11页
        1.3.1 国外城市公园可达性研究第10-11页
        1.3.2 国内城市公园可达性研究第11页
    1.4 论文研究方案第11-14页
        1.4.1 研究内容第11-12页
        1.4.2 研究方法第12页
        1.4.3 技术路线第12-14页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概念解析第14-19页
    2.1 城市公园相关概念和理论第14-16页
        2.1.1 城市公园起源与发展第14-15页
        2.1.2 城市公园概念第15页
        2.1.3 城市公园的功能与作用第15-16页
    2.2 可达性相关概念和方法第16-18页
        2.2.1 可达性概念第16页
        2.2.2 可达性研究方法第16-18页
    2.3 可达性与城市公园的关系第18-19页
第3章 城市公园基础数据库构建第19-31页
    3.1 研究区概况第19-22页
        3.1.1 地理概况第19-20页
        3.1.2 城市公园建设概况第20-22页
    3.2 技术支撑第22-23页
        3.2.1 GIS在空间可达性研究中的功能第22页
        3.2.2 网络分析法定义与原理第22-23页
        3.2.3 GIS中网络分析的一般步骤第23页
    3.3 数据采集第23-28页
        3.3.1 道路交通网络第23-25页
        3.3.2 城市公园第25-27页
        3.3.3 居住用地分布第27-28页
        3.3.4 可达性指标标准第28页
    3.4 建立数据库第28-31页
        3.4.1 整合数据第28-29页
        3.4.2 建立个人地理数据库要素集第29页
        3.4.3 建立拓扑网络数据集第29-31页
第4章 城市公园可达性分析第31-55页
    4.1 现状不同交通方式可达性分析第31-37页
        4.1.1 步行可达性分析第31-33页
        4.1.2 自行车可达性分析第33-34页
        4.1.3 机动车可达性分析第34-36页
        4.1.4 综合交通可达性分析第36-37页
    4.2 基于城市公园总体规划的可达性远景分析第37-42页
        4.2.1 远景步行可达性分析第37-39页
        4.2.2 远景自行车可达性分析第39-40页
        4.2.3 远景机动车可达性分析第40-41页
        4.2.4 远景综合交通可达性分析第41-42页
    4.3 不同时期城市公园可达性对比分析第42-44页
    4.4 城市公园可达性与居民区关系分析第44-50页
        4.4.1 步行可达性与居民区的关系分析第44-47页
        4.4.2 自行车可达性与居民区的关系分析第47-49页
        4.4.3 机动车可达性与居民区的关系分析第49-50页
    4.5 城市公园可达性纵横比较结论第50-51页
    4.6 网络分析与缓冲区对比分析第51-55页
        4.6.1 缓冲区分析步骤第51-52页
        4.6.2 现状缓冲区可达性分析第52-53页
        4.6.3 远景缓冲区可达性分析第53页
        4.6.4 网络分析与缓冲区对比分析结论第53-55页
第5章 基于可达性分析结果的城市公园优化第55-62页
    5.1 城市公园优化原则和目标第55-56页
        5.1.1 优化原则第55页
        5.1.2 优化目标第55-56页
    5.2 雅安市雨城区城市公园布局优化第56-58页
    5.3 城市公园建设优化建议第58-60页
        5.3.1 小型点状公园建设第58-59页
        5.3.2 带状公园建设第59页
        5.3.3 邻里公园建设第59-60页
        5.3.4 现状城市公园质量提升第60页
    5.4 道路交通网络结构优化第60-61页
        5.4.1 优化公共交通第60-61页
        5.4.2 发展自行车第61页
    5.5 社会政策优化第61-62页
结论第62-64页
致谢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6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机器人技术发展的伦理问题研究
下一篇:面向地热开发的达州市地质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