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龙门山前金马—鸭子河地区雷口坡组白云岩储层地震刻画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1-22页 |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1-18页 |
| 1.2.1 白云岩储层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1.2.2 碳酸盐岩储层地震预测方法 | 第15页 |
| 1.2.3 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勘探及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 1.2.4 当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8页 |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 1.4.1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 1.4.2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20页 |
| 1.6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认识 | 第20-22页 |
| 第2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 第22-27页 |
| 2.1 研究区位置 | 第22页 |
| 2.2 地层沉积特征 | 第22-24页 |
| 2.3 构造断裂特征 | 第24-27页 |
| 2.3.1 构造及演化特征 | 第24-25页 |
| 2.3.2 局部构造及断裂特征 | 第25-27页 |
| 第3章 雷口坡组储层特征 | 第27-34页 |
| 3.1 储层岩性与物性特征 | 第27-30页 |
| 3.1.1 岩性分析 | 第27-29页 |
| 3.1.2 物性分析 | 第29-30页 |
| 3.2 储集空间与孔喉结构特征 | 第30-31页 |
| 3.2.1 储集空间 | 第30-31页 |
| 3.2.2 孔喉结构特征 | 第31页 |
| 3.3 储层成岩作用与主控因素分析 | 第31-33页 |
| 3.3.1 成岩作用分析 | 第31-32页 |
| 3.3.2 储层主控因素分析 | 第32-33页 |
| 3.4 基于储层发育特征的地震刻画方法选取 | 第33-34页 |
| 第4章 古地貌恢复与地震属性分析 | 第34-46页 |
| 4.1 古地貌恢复 | 第34-36页 |
| 4.2 地震响应特征分析 | 第36-43页 |
| 4.3 地震属性分析 | 第43-46页 |
| 第5章 储层沉积特征分析 | 第46-54页 |
| 5.1 沉积相分析 | 第46-50页 |
| 5.2 基于波形分类的地震相分析 | 第50-53页 |
| 5.3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53-54页 |
| 第6章 储层定量描述 | 第54-67页 |
| 6.1 叠后稀疏脉冲反演 | 第54-56页 |
| 6.2 孔隙度反演 | 第56-57页 |
| 6.3 储层厚度预测 | 第57-58页 |
| 6.4 裂缝预测 | 第58-64页 |
| 6.4.1 裂缝特征分析 | 第58-61页 |
| 6.4.2 多属性裂缝刻画 | 第61-64页 |
| 6.5 储层有利区域综合预测 | 第64-67页 |
| 结论与认识 | 第67-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