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塔斜拉桥施工监控及受力性能若干问题的研究
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8页 |
1.1 引言 | 第17页 |
1.2 矮塔斜拉桥概述 | 第17-24页 |
1.2.1 矮塔斜拉桥的起源 | 第17-18页 |
1.2.2 矮塔斜拉桥的称谓与界定 | 第18-19页 |
1.2.3 矮塔斜拉桥的发展 | 第19-23页 |
1.2.4 矮塔斜拉桥的优点 | 第23-24页 |
1.3 矮塔斜拉桥施工监控 | 第24-25页 |
1.3.1 施工监控概述 | 第24页 |
1.3.2 矮塔斜拉桥施工监控研究现状 | 第24页 |
1.3.3 矮塔斜拉桥施工监控的发展趋势 | 第24-25页 |
1.4 矮塔斜拉桥施工及自身受力性能若干问题引述 | 第25-26页 |
1.4.1 宽箱梁矮塔斜拉桥剪力滞效应研究现状 | 第25页 |
1.4.2 悬臂灌注挂篮现状概述 | 第25-26页 |
1.4.3 成桥荷载实验研究现状 | 第26页 |
1.5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6-28页 |
第二章 矮塔斜拉桥分析计算 | 第28-42页 |
2.1 工程背景 | 第28-31页 |
2.1.1 工程概况 | 第28-29页 |
2.1.2 索梁活载比 | 第29-31页 |
2.2 全桥有限元模型 | 第31-35页 |
2.2.1 模型建立过程 | 第31-32页 |
2.2.2 荷载加载 | 第32-33页 |
2.2.3 边界条件 | 第33页 |
2.2.4 施工阶段的划分 | 第33-35页 |
2.3 静力计算结果分析 | 第35-37页 |
2.3.1 控制截面应力结果分析 | 第35-36页 |
2.3.2 成桥竖向挠度结果分析 | 第36页 |
2.3.3 索力计算结果分析 | 第36-37页 |
2.4 施工工序改变分析 | 第37-41页 |
2.4.1 截面应力对比分析 | 第37-40页 |
2.4.2 成桥竖向挠度对比分析 | 第40页 |
2.4.3 成桥索力对比分析 | 第40-41页 |
2.5 施工方案临时调整 | 第4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矮塔斜拉桥施工控制的两个关键方面 | 第42-49页 |
3.1 内力控制 | 第42-47页 |
3.1.1 斜拉索索力控制 | 第42-46页 |
3.1.2 主梁内力控制 | 第46-47页 |
3.2 线型控制 | 第47-48页 |
3.2.1 立模标高的组成 | 第47-48页 |
3.2.2 线形误差分析 | 第4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主梁截面剪力滞效应分析 | 第49-58页 |
4.1 引言 | 第49-50页 |
4.1.1 剪力滞定义 | 第49页 |
4.1.2 研究方法 | 第49-50页 |
4.2 有限元实体模型的建立 | 第50-53页 |
4.2.1 MidasFEA软件简介 | 第50页 |
4.2.2 研究工况 | 第50-51页 |
4.2.3 建模过程 | 第51-52页 |
4.2.4 分析结果 | 第52-53页 |
4.3 杆系模型的建立 | 第53-54页 |
4.3.1 建模过程 | 第53页 |
4.3.2 计算结果 | 第53-54页 |
4.4 现场应力监测结果 | 第54-55页 |
4.4.1 应变计的布置及安装 | 第54页 |
4.4.2 应变计现场读数 | 第54页 |
4.4.3 应变数据处理 | 第54-55页 |
4.5 剪力滞效应分析 | 第55-5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悬浇施工挂篮分析 | 第58-70页 |
5.1 基准模型的建立 | 第58-62页 |
5.1.1 挂篮悬浇上部结构概况 | 第58页 |
5.1.2 挂篮构造 | 第58-60页 |
5.1.3 材料特性 | 第60-62页 |
5.1.4 边界条件 | 第62页 |
5.1.5 工况划分 | 第62页 |
5.2 各工况分析结果 | 第62-68页 |
5.2.1 第1工况 | 第62-64页 |
5.2.2 第2工况 | 第64-66页 |
5.2.3 第3工况 | 第66-67页 |
5.2.4 挂篮抗倾覆验算 | 第67-68页 |
5.3 挂篮预压分析 | 第68-6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六章 成桥荷载试验及结构受力性能评价 | 第70-87页 |
6.1 试验目的和意义 | 第70-71页 |
6.1.1 荷载试验的目的 | 第70页 |
6.1.2 荷载试验的意义 | 第70-71页 |
6.2 静载试验 | 第71-77页 |
6.2.1 静载试验内容 | 第71-73页 |
6.2.2 静载试验荷载 | 第73-74页 |
6.2.3 静载试验测点布置 | 第74-75页 |
6.2.4 静载试验加载工况 | 第75-76页 |
6.2.5 荷载加载效率 | 第76-77页 |
6.3 静载综合分析 | 第77-83页 |
6.3.1 工况一结果分析 | 第77-78页 |
6.3.2 工况二结果分析 | 第78-79页 |
6.3.3 工况三结果分析 | 第79-80页 |
6.3.4 工况四结果分析 | 第80-81页 |
6.3.5 工况五结果分析 | 第81-82页 |
6.3.6 工况六结果分析 | 第82-83页 |
6.4 动载试验 | 第83页 |
6.4.1 动载试验内容 | 第83页 |
6.5 动载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83-87页 |
6.5.1 动载试验结果 | 第83-84页 |
6.5.2 一阶频率试验结果 | 第84-85页 |
6.5.3 冲击系数试验结果 | 第85-87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7-89页 |
7.1 结论 | 第87-88页 |
7.2 展望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9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