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1-12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1.1 遗传多样性概念及重要性 | 第12页 |
1.2 研究方法 | 第12-16页 |
1.2.1 形态学标记 | 第13页 |
1.2.2 细胞学标记 | 第13-14页 |
1.2.3 生物化学标记 | 第14页 |
1.2.4 分子标记 | 第14-16页 |
1.3 亟待解决的问题 | 第16-18页 |
2 菰的起源、分布现状、价值及应用研究 | 第18-21页 |
2.1 菰的起源 | 第18页 |
2.2 分布 | 第18-19页 |
2.3 研究价值 | 第19-20页 |
2.3.1 基因价值 | 第19页 |
2.3.2 食用价值 | 第19页 |
2.3.3 营养价值 | 第19页 |
2.3.4 生态价值 | 第19-20页 |
2.4 菰在园林建设中的应用研究概况 | 第20-21页 |
3 中国野生菰种质资源调查 | 第21-28页 |
3.1 方法 | 第21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1-28页 |
3.2.1 采样点地理信息概况 | 第21-25页 |
3.2.2 野生菰种质资源调查 | 第25-26页 |
3.2.3 问题及建议 | 第26-28页 |
4 基于SSR的中国野生菰种质资源遗传多样与遗传结构分析 | 第28-43页 |
4.1 材料与实验方法 | 第28-32页 |
4.1.1 材料 | 第28页 |
4.1.2 实验所需设备及试剂 | 第28-29页 |
4.1.3 实验方法 | 第29-31页 |
4.1.4 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制作及凝胶电泳实验 | 第31-32页 |
4.2 生物统计分析软件介绍 | 第32-34页 |
4.2.1 POPGEN | 第33页 |
4.2.2 ARLEQUIN | 第33页 |
4.2.3 MVSP | 第33-34页 |
4.2.4 STRUCTURE | 第34页 |
4.2.5 MEGA | 第34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34-43页 |
4.3.1 中国野生菰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34-37页 |
4.3.2 中国野生菰种质资源遗传结构分析 | 第37-43页 |
5 总结 | 第43-45页 |
5.1 中国野生菰分布现状 | 第43-44页 |
5.2 中国野生菰遗传进化关系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4页 |
附录 1 | 第54-55页 |
附录 2 | 第55-56页 |
附录 3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