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设计原理、原则和管理工作论文

建筑通感研究—一种建筑创造性思维的提出与建构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绪论第14-37页
    0.1 问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对象的确立第14-20页
        0.1.1 问题提出的背景第14-18页
        0.1.2 研究对象的确立第18-20页
        0.1.3 论文的主要研究方向第20页
    0.2 相关概念解读与研究展开方式第20-22页
        0.2.1 相关概念解读第20-21页
        0.2.2 研究展开的方式第21-22页
    0.3 研究现状及评述第22-29页
        0.3.1 国外的通感研究现状第22-24页
        0.3.2 国内的通感研究现状第24-26页
        0.3.3 建筑通感的相关研究概况第26-28页
        0.3.4 研究取得的成就及存在问题第28-29页
    0.4 创新点、难点、未尽事宜第29-31页
        0.4.1 论文的创新点第29-30页
        0.4.2 论文的难点第30-31页
        0.4.3 论文的未尽事宜第31页
    0.5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31-33页
        0.5.1 研究目的第31页
        0.5.2 研究意义第31-33页
    0.6 研究方法第33-34页
        0.6.1 跨文化的研究方法第33页
        0.6.2 文献研究的研究方法第33页
        0.6.3 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第33页
        0.6.4 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第33-34页
    0.7 研究框架第34-37页
第一章 通感研究的理论基础第37-77页
    1.1 创造性活动中的通感例举第37-40页
        1.1.1 艺术创作中的通感例举第37-39页
        1.1.2 科学发明中的通感例举第39-40页
    1.2 通感的概念廓清第40-46页
        1.2.1 有关通感概念的经典解读第40-42页
        1.2.2 官感之外第42-44页
        1.2.3 修辞之外第44-45页
        1.2.4 通感研究的转型第45-46页
    1.3 通感的内在结构第46-51页
        1.3.1 通感的归属第46-48页
        1.3.2 通感的思维定位第48-49页
        1.3.3 通感的生理学基础第49-50页
        1.3.4 通感与相关概念辨析第50-51页
    1.4 通感的哲学基础第51-57页
        1.4.1 中国传统哲学范畴中的通感第51-54页
        1.4.2 近现代西方哲学的转向中的通感第54-57页
        1.4.3 前现代与后现代"共在"第57页
    1.5 通感的特点第57-61页
        1.5.1 通感的远源异质性第57-58页
        1.5.2 通感的反常合道性第58页
        1.5.3 通感的直观性第58-59页
        1.5.4 通感的触发性第59页
        1.5.5 通感的积淀性第59-61页
    1.6 艺术创作中的通感第61-75页
        1.6.1 基于通感的艺术创作心理过程第62-65页
        1.6.2 基于通感的艺术创作意象及其"间体"结构第65-73页
        1.6.3 基于通感的艺术创作审美追求第73-75页
    1.7 本章小结第75-77页
第二章 建筑中的通感第77-116页
    2.1 建筑通感的概念第77-84页
        2.1.1 一个基于通感的建筑创作实例:浙江美术馆2004-2008程泰宁第77-78页
        2.1.2 建筑通感的概念要点第78-80页
        2.1.3 建筑通感与建筑象征、隐喻的异同第80-84页
    2.2 建筑通感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第84-97页
        2.2.1 认识论层面的建筑通感第84-88页
        2.2.2 方法论层面的建筑通感第88-97页
    2.3 通感与建筑的言、象、意第97-108页
        2.3.1 建筑的言、象、意再读第98-100页
        2.3.2 建筑创作与建筑意象生成第100-102页
        2.3.3 基于通感的建筑意象的"完形"与"完象"第102-108页
    2.4 通感之于建筑创作的意义第108-114页
        2.4.1 对建筑创新途径的补充第108-110页
        2.4.2 对建筑表现力的提升第110-111页
        2.4.3 对建筑审美维度的深化第111-113页
        2.4.4 对建筑物理时空观念的突破第113-114页
    2.6 本章小结第114-116页
第三章 基于通感的建筑创作机制第116-144页
    3.1 中国古代创造器物的启示及局限第116-120页
        3.1.1 中国古代"尚象"的传统第116-117页
        3.1.2 中国古代创造器物的过程——从"观物取象"到"观象制器"第117-119页
        3.1.3 形象思维的局限第119-120页
    3.2 建筑的自律与他律第120-128页
        3.2.1 音乐中的自律和他律第121-123页
        3.2.2 建筑中的自律与他律第123-126页
        3.2.3 建筑自律与他律之间的张力关系第126-128页
    3.3 基于通感的建筑意象生成过程第128-143页
        3.3.1 建筑通感的获得基础第129-135页
        3.3.2 基于通感的建筑意象提取复合过程第135-137页
        3.3.3 基于通感的建筑意象落实表达第137-138页
        3.3.4 基于通感的建筑审美归宿第138页
        3.3.5 基于通感的建筑创作过程举例——朗香教堂(Notre Dame du Haut)1950至1953柯布西耶第138-143页
    3.4 本章小结第143-144页
第四章 基于通感的建筑创作策略第144-173页
    4.1 建筑通感的抽象逆反策略第144-154页
        4.1.1 抽象逆反的概念第144-147页
        4.1.2 抽象逆反的载体第147-152页
        4.1.3 抽象逆反的手法第152-154页
    4.2 建筑通感的叙事组织策略第154-164页
        4.2.1 通感与空间叙事第154-155页
        4.2.2 建筑空间叙事的空间与时间第155-157页
        4.2.3 建筑空间叙事结构的确定第157-162页
        4.2.4 建筑空间叙事的节奏第162-164页
    4.3 建筑通感的场景营造策略第164-171页
        4.3.1 场景的概念第164-165页
        4.3.2 场景的作用第165-167页
        4.3.3 营造的方法第167-171页
    4.4 本章小结第171-173页
第五章 结语第173-179页
    5.1 建筑通感的启示第173页
    5.2 建筑通感的回归第173-175页
    5.3 建筑通感的培养第175-178页
    5.4 建筑通感的展望第178-179页
参考文献第179-194页
图表索引第194-202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清单第202-203页
在读期间参加课题研究情况第203-204页
在读期间参加工程实践小结第204-205页
致谢第205-206页

论文共2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人—产”双重维度下当代苏南乡村空间发展研究--以无锡为例
下一篇:走向可持续的城市空间组织与量化方法研究--从起源到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