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前言 | 第12-13页 |
1. 导论 | 第13-40页 |
1.1 苏南无锡产业转型与乡村空间发展 | 第13-24页 |
1.1.1 产业主导发展的乡村合作机制 | 第13-19页 |
1.1.2 40余年苏南产业转型三次发展 | 第19-20页 |
1.1.3 "人-产"维度下乡村空间发展演变 | 第20-24页 |
1.2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界定 | 第24-26页 |
1.2.1 苏南 | 第24页 |
1.2.2 行为选择 | 第24-25页 |
1.2.3 产业 | 第25页 |
1.2.4 乡村 | 第25-26页 |
1.2.5 苏南乡村 | 第26页 |
1.3 苏南无锡乡村空间发展聚焦点 | 第26-28页 |
1.3.1 乡村产业发展成为城镇化发展的关键问题 | 第26-27页 |
1.3.2 人作为乡村空间发展的主体地位急需重视 | 第27-28页 |
1.4 相关研究综述 | 第28-36页 |
1.4.1 产业发展下乡村空间研究 | 第28-31页 |
1.4.2 人的行为选择与生存质量 | 第31-33页 |
1.4.3 苏南乡村空间研究 | 第33-35页 |
1.4.4 相关研究评述 | 第35-36页 |
1.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36-37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36-37页 |
1.5.2 研究意义 | 第37页 |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37-40页 |
1.6.1 研究方法 | 第37页 |
1.6.2 技术路线 | 第37-40页 |
2. 空间发展理论下乡村空间研究架构 | 第40-46页 |
2.1 空间发展理论引入 | 第40-43页 |
2.1.1 空间发展理论涵义 | 第40页 |
2.1.2 发展理论下的研究重点 | 第40-41页 |
2.1.3 空间发展研究理念 | 第41页 |
2.1.4 学科理论借鉴 | 第41-43页 |
2.2 乡村空间研究框架设定 | 第43-44页 |
2.2.1 研究思路 | 第43页 |
2.2.2 对象确定 | 第43-44页 |
2.3 乡村空间作用机制预设 | 第44-46页 |
3. 基础数据平台搭建 | 第46-52页 |
3.1 研究样本村庄选择 | 第46-47页 |
3.1.1 样本村选择原则 | 第46-47页 |
3.2 乡村家庭人行为选择调研 | 第47-49页 |
3.2.1 调研对象确立 | 第47-48页 |
3.2.2 调研问卷设计 | 第48-49页 |
3.2.3 调研行程 | 第49页 |
3.3 乡村产业发展数据获取 | 第49-50页 |
3.3.1 产业数据获取原则 | 第49页 |
3.3.2 乡村产业数据获取 | 第49-50页 |
3.3.3 分析支撑的空间数据获取 | 第50页 |
3.4 量化方法选择 | 第50-51页 |
3.4.1 行为选择量化方法选择 | 第50页 |
3.4.2 产业空间量化方法选择 | 第50-51页 |
3.5 小结 | 第51-52页 |
4. 村民家庭行为选择模型量化研究 | 第52-70页 |
4.1 无锡村民家庭人生存实况 | 第52-55页 |
4.1.1 家庭人人口结构特征 | 第52-53页 |
4.1.2 家庭就业结构特征 | 第53-54页 |
4.1.3 待遇福利及迁移意愿 | 第54-55页 |
4.2 模型介绍与理论分析 | 第55-59页 |
4.2.1 模型介绍 | 第56页 |
4.2.2 模型理论 | 第56-57页 |
4.2.3 模型选择肢确定 | 第57-59页 |
4.3 人对产业的选择意向——职业选择模型标定与检验 | 第59-64页 |
4.3.1 变量选取 | 第59-60页 |
4.3.2 模型标定及分析 | 第60-63页 |
4.3.3 村民职业选择对产业空间发展影响 | 第63-64页 |
4.4 人对村庄空间点的选择意向——城乡迁移意向模型标定与分析 | 第64-68页 |
4.4.1 变量选取 | 第64-65页 |
4.4.2 模型标定及分析 | 第65-67页 |
4.4.3 选择意向下的乡村空间发展影响 | 第67-68页 |
4.5 小结 | 第68-70页 |
5. 乡村产业空间分布特征模型量化研究 | 第70-98页 |
5.1 产业导向下无锡乡村空间发展 | 第70-82页 |
5.1.1 样本村产业经济发展面貌 | 第70-73页 |
5.1.2 多元化的乡村空间发展 | 第73-78页 |
5.1.3 村庄产业空间分布现象 | 第78-82页 |
5.2 乡村产业空间分布模型分析 | 第82-84页 |
5.2.1 泊松(Poisson)模型理论 | 第82-83页 |
5.2.2 负二项回归 | 第83页 |
5.2.3 变量选取 | 第83-84页 |
5.3 模型设定解析 | 第84-88页 |
5.3.1 乡村产业空间分布总分析 | 第85-86页 |
5.3.2 第一产业空间分布模型及因素分析 | 第86-87页 |
5.3.3 第二产业空间分布模型及因素分析 | 第87-88页 |
5.3.4 第三产业空间分布模型及因素分析 | 第88页 |
5.4 乡村产业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 第88-93页 |
5.4.1 镇级空间的产业影响范围 | 第89页 |
5.4.2 三大产业适宜发展空间带 | 第89-91页 |
5.4.3 无锡与苏南五市量化实证比较 | 第91-93页 |
5.5 产业空间分布对乡村的发展影响 | 第93-96页 |
5.5.1 特征影响下的乡村空间发展 | 第93-94页 |
5.5.2 特征影响下的村民行为调整 | 第94-96页 |
5.6 小结 | 第96-98页 |
6. "人-产"影响下乡村空间发展及特征研究 | 第98-130页 |
6.1 乡村空间发展要素选择 | 第98-103页 |
6.1.1 乡村空间发展主要影响要素 | 第98-99页 |
6.1.2 乡村空间要素分布模式 | 第99-101页 |
6.1.3 乡村空间要素选择偏好 | 第101-103页 |
6.2 乡村空间发展演变 | 第103-120页 |
6.2.1 镇区促进圈内的乡村空间发展 | 第103-107页 |
6.2.2 镇区吸纳圈内的乡村空间发展 | 第107-110页 |
6.2.3 第一产业适宜圈内的乡村空间发展 | 第110-113页 |
6.2.4 第二产业适宜圈内的乡村空间发展 | 第113-116页 |
6.2.5 第三产业适宜圈内的乡村空间发展 | 第116-120页 |
6.3 乡村空间演变特征 | 第120-126页 |
6.3.1 村落空间产-居空间位置分布 | 第120-122页 |
6.3.2 产业发展对乡村空间发展轴调整影响 | 第122-123页 |
6.3.3 产业发展与乡村空间中心位移作用关系 | 第123-125页 |
6.3.4 村落空间形态生长特征总结 | 第125-126页 |
6.4 产业发展对乡村空间征影响 | 第126-127页 |
6.4.1 第一产业对乡村空间特征影响 | 第126页 |
6.4.2 第二产业对乡村空间特征影响 | 第126-127页 |
6.4.3 第三产业对乡村空间特征影响 | 第127页 |
6.5 小结 | 第127-130页 |
7. 乡村空间健康发展策略建议 | 第130-142页 |
7.1 人-产-空间耦合作用机制 | 第130-133页 |
7.1.1 人、产、空间要素作用特征 | 第130-131页 |
7.1.2 人-产-空间作用机制 | 第131-133页 |
7.2 现象反思 | 第133-136页 |
7.2.1 空间发展与服务环境改善矛盾 | 第133页 |
7.2.2 产业发展与人能力提高冲突 | 第133-134页 |
7.2.3 产业发展与村空间状况相违 | 第134-135页 |
7.2.4 村自治机构执行-监督职能混合一体 | 第135-136页 |
7.3 应对的策略建议 | 第136-142页 |
7.3.1 循环通畅:城镇化空间发展格局设想建议 | 第136-137页 |
7.3.2 授人以渔:互联网+供给侧改革建议 | 第137-138页 |
7.3.3 产-居融合:产业引领的村庄空间布局方法建议 | 第138-140页 |
7.3.4 执行-监督分置:乡村自治协商监督机构体制完善建议 | 第140-142页 |
8. 结语 | 第142-146页 |
8.1 主要观点和结论 | 第142-144页 |
8.2 主要创新点 | 第144页 |
8.3 不足与展望 | 第144-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52页 |
附录一: 图表来源 | 第152-156页 |
附录二: 村民调查问卷 | 第156-158页 |
附录三: 苏南五市乡村产业空间分布规律模型量化研究 | 第158-170页 |
附录四: 苏南五市乡村空间地理要素选择偏好研究 | 第170-176页 |
附录五: 苏南五市村庄空间发展与村产业经济发展相关性分析 | 第176-180页 |
附录六: 村民家庭人农产品种养意向模型标定与分析 | 第180-184页 |
附录七: 苏南五市109个村庄样本表 | 第184-190页 |
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190-191页 |
致谢 | 第1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