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民用建筑论文--公共建筑论文--展览馆、博物馆、美术馆论文

博物馆建筑室内环境的无障碍流线研究

中文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2-28页
    1.1 研究缘起第12-17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2 选题依据第13-14页
        1.1.3 理论基础第14-16页
        1.1.4 研究范围第16-17页
    1.2 研究意义第17-19页
        1.2.1 理论意义第17-18页
        1.2.2 实践意义第18-19页
    1.3 研究概况第19-24页
        1.3.1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第19-23页
        1.3.2 对已有研究的综合分析第23-24页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24-26页
        1.4.1 研究内容第24-26页
        1.4.2 研究方法第26页
        1.4.3 研究框架第26页
    1.5 创新点第26-28页
第2章 博物馆室内无障碍流线研究理论基础与法规实践第28-73页
    2.1 无障碍设计理论第28-42页
        2.1.1 概念辨析第28-29页
        2.1.2 观众需求及其参观路线第29-41页
        2.1.3 室内无障碍环境的设计流程第41-42页
    2.2 人体工学理论第42-47页
        2.2.1 概念辨析第42-45页
        2.2.2 室内设计中的人体工学理论第45页
        2.2.3 现有人体尺寸标准和成果适用性第45-46页
        2.2.4 无障碍设计中人体尺寸应用原则第46-47页
    2.3 国内外无障碍设计法规与实践第47-71页
        2.3.1 国外无障碍设计法规与实践第47-54页
        2.3.2 国内无障碍设计法规与实践第54-59页
        2.3.3 国内外无障碍设计法规的比较与借鉴第59-71页
    2.4 本章小结第71-73页
第3章 博物馆室内无障碍环境及观众需求问卷调查第73-141页
    3.1 博物馆室内无障碍环境的实地调研和分析第73-103页
        3.1.1 总体状况第73-77页
        3.1.2 功能空间第77-81页
        3.1.3 交通流线第81-90页
        3.1.4 展示设计第90-96页
        3.1.5 公共服务第96-99页
        3.1.6 标识系统第99-102页
        3.1.7 调研结论第102-103页
    3.2 博物馆室内无障碍环境的观众问卷调查第103-118页
        3.2.1 调查目的:确定博物馆室内环境无障碍设计要素第103-104页
        3.2.2 调查内容:调研不同观众无障碍环境需求的差异性第104页
        3.2.3 调查方法:抽样问卷调查法第104-105页
        3.2.4 数据处理:分析调查对象特征第105-107页
        3.2.5 数据统计:各类设施满意度与环境障碍统计第107-117页
        3.2.6 调研结论:基于观众需求的人性化设计是无障碍设计的本质第117-118页
    3.3 调研成果对无障碍流线设计的指导第118-137页
        3.3.1 环境障碍类型第118-119页
        3.3.2 环境障碍补偿法的无障碍设计策略第119-125页
        3.3.3 保障观众参观活动无障碍的设计原则第125-137页
    3.4 本章小结第137-141页
第4章 博物馆室内环境无障碍流线设计实验第141-171页
    4.1 实验一:人体尺寸数据修正值的测量实验第141-149页
        4.1.1 实验目的:获得无障碍设计所需人体尺寸数据第141页
        4.1.2 实验方法:抽样测量人体尺寸第141-142页
        4.1.3 实验内容:记录实验对象测量项目信息第142-143页
        4.1.4 实验结果:统计测量数据并与既有标准对比分析第143-148页
        4.1.5 实验结论:人体尺寸是确定室内空间尺度和家具设施尺寸的依据第148-149页
    4.2 实验二:轮椅使用者触及范围的模拟实验第149-153页
        4.2.1 实验目的:获得满足轮椅使用者需求的无障碍设计数据第149页
        4.2.2 实验方法:抽样测量坐轮椅时人体尺寸和触及范围第149-150页
        4.2.3 实验内容:记录实验对象乘轮椅时触及范围数据第150-151页
        4.2.4 实验结果:乘轮椅时人体尺寸和触及范围数据的统计分析第151-152页
        4.2.5 实验结论:人体尺寸和触及范围是无障碍设施设计及安装的依据第152-153页
    4.3 实验三:观展舒适视距及视角范围的测量实验第153-161页
        4.3.1 实验目的:确定舒适观展的最佳视距和视角范围第154页
        4.3.2 实验方法:抽样测量站姿和坐轮椅时的视高、视距第154页
        4.3.3 实验内容:记录实验对象相关基础数据和测量数据第154-157页
        4.3.4 实验结果:舒适观展时视距与展品尺寸的关系第157-161页
        4.3.5 实验结论:根据展示对象尺度确定适宜观展距离第161页
    4.4 博物馆室内无障碍流线设计数据的验证第161-168页
        4.4.1 无障碍通行设计数据第162-163页
        4.4.2 无障碍观展设计数据第163-167页
        4.4.3 无障碍操作设计数据第167-168页
    4.5 本章小结第168-171页
第5章 博物馆室内环境无障碍流线设计评价第171-214页
    5.1 无障碍流线设计评价体系拟定第171-175页
        5.1.1 评价体系介绍第171-174页
        5.1.2 评价体系拟定——《博物馆室内无障碍设计导则》第174-175页
    5.2 无障碍流线设计评价指标选择第175-184页
        5.2.1 参观路线评价第175-179页
        5.2.2 展示观演评价第179-180页
        5.2.3 公共服务评价第180-182页
        5.2.4 标识系统评价第182-184页
    5.3 无障碍流线设计评价模型构建第184-198页
        5.3.1 评价对象分析及层次结构模型确定第184页
        5.3.2 原始评价数据采集及初期评价第184-186页
        5.3.3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第186-196页
        5.3.4 综合分值计算第196-198页
    5.4 无障碍流线设计评价实证分析——以南京博物院室内环境为例第198-212页
        5.4.1 南京博物院室内环境现状第198-203页
        5.4.2 南京博物院无障碍流线设计评价第203-211页
        5.4.3 南京博物院室内无障碍改造建议第211-212页
    5.5 本章小结第212-214页
第6章 结论及展望第214-216页
    6.1 主要结论第214-215页
    6.2 结语与展望第215-216页
附录A 博物馆无障碍环境研究调查问卷A第216-219页
附录B 博物馆无障碍环境研究调查问卷B第219-222页
附录C 大学生抽样人体测量表(男)第222-225页
附录D 大学生抽样人体测量表(女)第225-228页
附录E 草拟《博物馆室内无障碍设计导则》申报稿第228-246页
    1 总则第228页
    2 术语第228-230页
    3 主要出入口第230-231页
    4 无障碍交通设施第231-232页
    5 室内公共交通第232-234页
    6 展厅、陈列室第234-235页
    7 报告厅、视听室第235页
    8 服务设施第235-237页
    9 卫生设施第237-238页
    10 标识系统第238-240页
    本规范用词说明第240页
    条文说明第240-246页
附录F 无障碍设计各项评价指标重要性调查表第246-248页
参考文献第248-256页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第256-257页
致谢第257页

论文共2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南昌单位大院与城市物质空间形态的关联性
下一篇:区域企业家精神的影响因素及经济后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