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41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5页 |
1.2 炭微球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 第15-24页 |
1.2.1 炭微球的发展 | 第15-16页 |
1.2.2 炭微球分类 | 第16-17页 |
1.2.3 常用合成炭微球的方法 | 第17-24页 |
1.3 生物质水热炭微球简介 | 第24-38页 |
1.3.1 常用于水热合成炭微球的生物质原料 | 第25-30页 |
1.3.2 生物质水热炭微球的形成机理 | 第30-34页 |
1.3.3 生物质水热炭微球的应用 | 第34-38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38-41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38-39页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9-41页 |
第2章 均一、单分散炭微球的水热合成 | 第41-65页 |
2.1 引言 | 第41-42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42-46页 |
2.2.1 实验试剂和药品 | 第42页 |
2.2.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42-43页 |
2.2.3 MDCSs的合成 | 第43页 |
2.2.4 MDCSs的碳化 | 第43页 |
2.2.5 以MDCSs为模板合成大孔-介孔二氧化硅材料 | 第43页 |
2.2.6 以MDCSs为模板合成中空金属氧化物 | 第43-44页 |
2.2.7 炭微球结构的主要表征方式 | 第44-46页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6-59页 |
2.3.1 PAANa对葡萄糖水热炭微球形貌的影响 | 第46-50页 |
2.3.2 PAANa对炭微球表面性质的影响 | 第50-51页 |
2.3.3 PAANa浓度对炭微球形貌的影响 | 第51-52页 |
2.3.4 水热时间和温度对炭微球形貌的影响 | 第52-54页 |
2.3.5 葡萄糖浓度对炭微球形貌的影响 | 第54-55页 |
2.3.6 PAANa的添加对水热产率的影响 | 第55-57页 |
2.3.7 PAANa辅助水热过程的机理 | 第57-59页 |
2.4 MDCSs的处理和应用 | 第59-63页 |
2.4.1 MDCSs的碳化 | 第59-61页 |
2.4.2 MDCSs作为模板合成中空氧化物 | 第61-6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3章 尺寸小于100 nm的炭微球的大量合成 | 第65-79页 |
3.1 引言 | 第65-66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6-67页 |
3.2.1 实验试剂和药品 | 第66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66页 |
3.2.3 炭微球的合成 | 第66-67页 |
3.2.4 炭微球结构的表征 | 第6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7-78页 |
3.3.1 PSS的加入对炭微球形貌的影响 | 第67-71页 |
3.3.2 PSS的加入量对炭微球形貌的影响 | 第71-72页 |
3.3.3 PSS的加入对水热产率的影响 | 第72-74页 |
3.3.4 炭微球的比表面积和孔容 | 第74-75页 |
3.3.5 PSS辅助水热过程的机理 | 第75-7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4章 生物质水热炭微球的空气活化和吸附应用 | 第79-96页 |
4.1 引言 | 第79-80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80-82页 |
4.2.1 实验试剂和药品 | 第80页 |
4.2.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80-81页 |
4.2.3 水热炭微球的制备和活化 | 第81页 |
4.2.4 炭微球结构的表征 | 第81-82页 |
4.2.5 CO_2吸附量的测定 | 第82页 |
4.2.6 染料的吸附性能测试 | 第82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82-94页 |
4.3.1 炭微球的表征 | 第82-91页 |
4.3.2 活化后炭微球吸附CO_2性能研究 | 第91-93页 |
4.3.3 活化后炭微球吸附染料性能研究 | 第93-9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第5章 水热炭微球构筑二元多级孔结构 | 第96-111页 |
5.1 引言 | 第96-97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97-99页 |
5.2.1 实验试剂和药品 | 第97页 |
5.2.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97-98页 |
5.2.3 炭材料结构的表征 | 第98页 |
5.2.4 多孔炭材料的合成 | 第98-99页 |
5.2.5 炭材料电容性质的表征 | 第99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99-110页 |
5.3.1 材料的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分析 | 第99-101页 |
5.3.2 材料孔隙的表征 | 第101-105页 |
5.3.3 材料的结构表征 | 第105-106页 |
5.3.4 多级孔炭材料的电容性质 | 第106-11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1-114页 |
6.1 总结 | 第111-112页 |
6.2 展望 | 第112-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2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27-131页 |
致谢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