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2页 |
1 秀珍菇概述 | 第12-13页 |
2 食用菌栽培过程中常见的病害 | 第13-14页 |
2.1 细菌性病害 | 第13页 |
2.2 真菌性病害 | 第13页 |
2.3 病毒病害 | 第13页 |
2.4. 虫害 | 第13-14页 |
3 分子标记在菌种亲缘关系研究中的应用 | 第14-15页 |
3.1 RAPD标记 | 第14页 |
3.2 SRAP标记 | 第14页 |
3.3 ISSR标记 | 第14-15页 |
4 菌种退化与复壮 | 第15页 |
5 食用菌病毒的研究概述 | 第15-16页 |
6 食用菌病毒的症状及危害 | 第16-17页 |
7 食用菌病毒的检测 | 第17-20页 |
7.1 电镜法 | 第17页 |
7.2 血清学法 | 第17-18页 |
7.3 酶学方法 | 第18页 |
7.4 dsRNA技术 | 第18-19页 |
7.5 电泳法 | 第19页 |
7.6 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 | 第19页 |
7.7 单克隆抗体检测 | 第19页 |
7.8 RT-PCR法 | 第19-20页 |
8 食用菌病毒的脱毒方法 | 第20-22页 |
8.1 热处理脱毒 | 第20页 |
8.2 化学处理脱毒 | 第20-21页 |
8.3 菌丝“尖端”分离 | 第21页 |
8.4 原基组织脱毒技术 | 第21页 |
8.5 四循环微控脱毒技术 | 第21页 |
8.6 二次置换无菌脱毒技术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罗源秀珍菇病害菌包调查与分析 | 第22-31页 |
1 实验材料 | 第22-23页 |
1.1 培养基 | 第22页 |
1.2 实验材料 | 第22页 |
1.3 主要仪器 | 第22-23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3-24页 |
2.1 现场调查取样 | 第23页 |
2.2 菌包的生理生化测定 | 第23-24页 |
2.2.1 含水量测定 | 第23页 |
2.2.2 pH值测定 | 第23页 |
2.2.3 霉菌检测 | 第23-24页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4-29页 |
3.1 现场调查结果 | 第24-26页 |
3.2 菌包含水量测定结果 | 第26-28页 |
3.3 菌包pH值测定 | 第28-29页 |
3.4 菌包杂菌检测 | 第29页 |
4 讨论 | 第29-31页 |
第三章 罗源秀珍菇病毒检测与种性研究 | 第31-55页 |
1 实验材料 | 第31-32页 |
1.1 培养基 | 第31页 |
1.2 实验材料 | 第31-32页 |
1.3 主要试剂 | 第32页 |
1.4 主要仪器 | 第32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2-37页 |
2.1 dsRNA检测 | 第32-33页 |
2.2 分子鉴定 | 第33-35页 |
2.2.1 总DNA的提取 | 第33-34页 |
2.2.2 ITS鉴定 | 第34页 |
2.2.3 RAPD分析 | 第34-35页 |
2.2.4 ISSR分析 | 第35页 |
2.2.5 SRAP分析 | 第35页 |
2.3 拮抗实验 | 第35-36页 |
2.4 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36页 |
2.4.1 最适生长温度的测定 | 第36页 |
2.4.2 最适生长pH值的测定 | 第36页 |
2.5 菌落形态观察与菌丝显微观察 | 第36页 |
2.6 出菇实验 | 第36-37页 |
3 实验结果 | 第37-53页 |
3.1 dsRNA病毒检测结果 | 第37-38页 |
3.2 亲缘关系鉴定结果 | 第38-42页 |
3.2.1 分子鉴定 | 第38-41页 |
3.2.2 拮抗实验 | 第41-42页 |
3.3 菌落形态与显微观察结果 | 第42-43页 |
3.4 生物学特性结果 | 第43-47页 |
3.4.1 最适生长温度筛选结果 | 第43-45页 |
3.4.2 最适生长pH值筛选结果 | 第45-47页 |
3.5 出菇实验结果 | 第47-53页 |
3.5.1 灭菌前栽培料的含水量及灭菌前后的pH值 | 第47-49页 |
3.5.2 菌株在不同处理栽培料中的生长速度 | 第49-51页 |
3.5.3 菌丝长满袋并后熟15天时栽培料的pH值 | 第51-52页 |
3.5.4 出菇产量与污染率 | 第52-53页 |
4 讨论 | 第53-55页 |
第四章 秀珍菇的脱毒复壮研究 | 第55-67页 |
1 实验材料 | 第55-56页 |
1.1 培养基 | 第55页 |
1.2 实验菌株 | 第55-56页 |
1.3 主要试剂 | 第56页 |
1.4 主要仪器 | 第56页 |
2 实验方法 | 第56-57页 |
2.1 尖端菌丝高温培养复壮实验 | 第56页 |
2.2 气生菌丝与基内菌丝复壮实验 | 第56-57页 |
2.3 dsRNA检测 | 第57页 |
2.4 菌丝生长速度的比较 | 第57页 |
2.5 菌丝生物量的测定 | 第57页 |
2.6 菌丝显微观察 | 第57页 |
2.7 出菇实验 | 第57页 |
3 实验结果 | 第57-65页 |
3.1 复壮菌株 | 第57-58页 |
3.2 dsRNA检测 | 第58-59页 |
3.3 菌丝形态比较 | 第59-61页 |
3.3.1 菌落形态比较 | 第59-60页 |
3.3.2 显微观察结果 | 第60-61页 |
3.4 菌丝生长速度测定结果 | 第61-62页 |
3.5 菌丝生物量的测定结果 | 第62-63页 |
3.6 出菇实验 | 第63-65页 |
3.6.1 菌丝在栽培料中的生长速度 | 第63-64页 |
3.6.2 菌包污染率及产量 | 第64-65页 |
4 讨论 | 第65-67页 |
小结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