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9-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磷的污染与治理现状 | 第12-13页 |
1.2 生物除磷/蓄磷-磷回收概述 | 第13-16页 |
1.2.1 生物除磷原理 | 第14-15页 |
1.2.2 生物膜法除磷/蓄磷 | 第15-16页 |
1.3 聚磷菌与聚糖菌 | 第16-17页 |
1.3.1 聚磷菌的发现和聚磷菌群的类别 | 第16-17页 |
1.3.2 聚糖菌 | 第17页 |
1.4 生物除磷/蓄磷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变化以及所采用的技术手段 | 第17-19页 |
1.5 课题研究来源及内容 | 第19-20页 |
1.5.1 课题研究来源 | 第19页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研究方法 | 第20-36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0-23页 |
2.1.1 交替式厌氧/好氧生物滤池(AABF)系统的设计与运行 | 第20-21页 |
2.1.2 样品的采集与预处理 | 第21-22页 |
2.1.3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 第22-23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3-36页 |
2.2.1 水样理化性质的测定 | 第23页 |
2.2.2 生物膜特性分析 | 第23-24页 |
2.2.3 RFLP技术操作 | 第24-29页 |
2.2.4 荧光原位杂交(FISH)操作技术 | 第29-32页 |
2.2.5 PAO菌种的分离筛选鉴定 | 第32-35页 |
2.2.6 分析方法 | 第35页 |
2.2.7 基因序列登录号 | 第35-36页 |
第三章 AABF系统生物膜的驯化及运行 | 第36-42页 |
3.1 AABF系统生物膜的驯化,除磷/蓄磷期间系统的运行 | 第36-37页 |
3.2 碳源调控对AABF系统的影响 | 第37-41页 |
3.2.1 碳源调控期间AABF系统的运行状况 | 第37-38页 |
3.2.2 碳源调控期间生物膜含磷量的变化 | 第38页 |
3.2.3 碳源调控对生物膜内相关元素含量的影响 | 第38-41页 |
3.3 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AABF系统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组成 | 第42-72页 |
4.1 RFLP实验结果 | 第43-49页 |
4.1.1 生物膜样品中总DNA | 第43页 |
4.1.2 16S rRNA基因PCR扩增 | 第43-44页 |
4.1.3 基因组DNA的纯化 | 第44-45页 |
4.1.4 连接转化 | 第45-46页 |
4.1.5 SP6,T7 PCR扩增 | 第46-47页 |
4.1.6 双酶切及电泳 | 第47-48页 |
4.1.7 细菌16S rRNA基因片段RFLP饱和度分析和测序 | 第48-49页 |
4.2 AABF系统微生物群落的形态 | 第49-54页 |
4.2.1 生物膜内多聚物的观测 | 第49-51页 |
4.2.2 生物膜中微生物群落SEM观测 | 第51-54页 |
4.3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组成 | 第54-69页 |
4.3.1 生物膜中微生物群落组成 | 第55-62页 |
4.3.2 系统发育分析 | 第62-69页 |
4.4 讨论 | 第69-70页 |
4.5 小结 | 第70-72页 |
第五章 聚磷菌菌株的筛选纯化 | 第72-84页 |
5.1 聚磷菌的分离 | 第72页 |
5.2 聚磷菌菌株的筛选 | 第72-76页 |
5.2.1 蓝白斑法筛选聚磷菌 | 第72-73页 |
5.2.2 化学染色筛查PAOs菌株 | 第73-76页 |
5.2.3 菌体含磷量的测定 | 第76页 |
5.3 聚磷菌菌株的鉴定 | 第76-79页 |
5.3.1 菌株形态特征分析 | 第76-77页 |
5.3.2 筛选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 第77-79页 |
5.3.3 聚磷菌菌株的聚类分析 | 第79页 |
5.4 聚磷菌BFR-D2的生理特性 | 第79-83页 |
5.4.1 BFR-D2菌株的生长曲线及除磷特点 | 第79-80页 |
5.4.2 温度对BFR-D2菌株蓄磷效果的影响 | 第80-81页 |
5.4.3 pH对BFR-D2菌株除磷效果的影响 | 第81-82页 |
5.4.4 厌氧阶段的时长对释磷/吸磷效果的影响 | 第82-83页 |
5.5 小结 | 第83-84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84-86页 |
6.1 结论 | 第84-85页 |
6.2 展望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5页 |
附录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