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我国水体污染现状及其危害 | 第11-12页 |
1.2 水体中的磷与其潜在危机 | 第12-14页 |
1.2.1 水体中磷的存在形式 | 第12页 |
1.2.2 水体中磷的来源 | 第12-13页 |
1.2.3 水体中磷的危害 | 第13-14页 |
1.3 除磷及磷回收研究 | 第14-21页 |
1.3.1 除磷工艺技术 | 第15-19页 |
1.3.2 磷回收工艺技术 | 第19-21页 |
1.4 生物蓄磷 | 第21-22页 |
1.4.1 生物蓄磷概述 | 第21-22页 |
1.4.2 生物蓄磷的应用 | 第22页 |
1.5 课题背景 | 第22-25页 |
1.5.1 课题来源 | 第22-23页 |
1.5.2 课题项目资助情况 | 第23-24页 |
1.5.3 本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 第24页 |
1.5.4 课题的难点及需解决的问题 | 第24-25页 |
第二章 试验概况 | 第25-28页 |
2.1 实验装置及流程 | 第25-27页 |
2.2 污泥的接种与培养 | 第27页 |
2.3 实验概述 | 第27-28页 |
第三章 AABF除磷及蓄磷影响因素研究 | 第28-41页 |
3.1 实验材料与分析方法 | 第28-29页 |
3.2 循环周期(Cycle Duration)对除磷的影响 | 第29-31页 |
3.3 进水碳磷比(C/P)对除磷的影响 | 第31-32页 |
3.4 水力停留时间(HRT)及内循环时间(ICT)对除磷的影响 | 第32-34页 |
3.4.1 水力停留时间 | 第32-33页 |
3.4.2 内循环时间 | 第33-34页 |
3.5 厌氧/好氧环境对除磷的影响 | 第34-35页 |
3.6 反冲洗对除磷的影响 | 第35-37页 |
3.6.1 反冲洗周期及其强度 | 第36-37页 |
3.6.2 反冲洗对滤池重启的影响 | 第37页 |
3.7 其他条件对除磷的影响 | 第37-39页 |
3.7.1 温度 | 第37-38页 |
3.7.2 溶解氧(DO) | 第38-39页 |
3.7.3 pH | 第39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四章 生物膜法蓄磷强化磷回收 | 第41-57页 |
4.1 生物膜法蓄磷强化磷回收概述 | 第41-42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2-44页 |
4.2.1 生物膜磷组分测定 | 第42-43页 |
4.2.2 生物膜PAOs富集分析 | 第43-44页 |
4.3 系统聚磷菌的富集与蓄磷 | 第44-47页 |
4.3.1 蓄磷调控 | 第44-46页 |
4.3.2 长厌氧释磷调控 | 第46-47页 |
4.4 生物膜含磷组分分析 | 第47-48页 |
4.5 金属离子与磷浓度的变化关系 | 第48-49页 |
4.6 碳源调控 | 第49-52页 |
4.6.1 碳源调控目的 | 第49页 |
4.6.2 碳源调控方式 | 第49-51页 |
4.6.3 周期性碳源调控 | 第51-52页 |
4.7 生物膜PAOs群落表征 | 第52-55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五章 MAP法回收释磷液中磷 | 第57-69页 |
5.1 实验原理 | 第57页 |
5.2 实验材料与分析方法 | 第57-60页 |
5.2.1 实验回收液 | 第57-58页 |
5.2.2 实验药品与仪器 | 第58-59页 |
5.2.3 实验步骤 | 第59-60页 |
5.2.4 实验计算 | 第60页 |
5.3 不同磷浓度条件下MAP回收效果 | 第60-62页 |
5.4 钙离子存在条件下MAP回收效果 | 第62-63页 |
5.5 沉淀物分析 | 第63-67页 |
5.5.1 沉淀物的图像分析 | 第63-64页 |
5.5.2 沉淀物SEM分析 | 第64-66页 |
5.5.3 沉淀物XRD分析 | 第66-67页 |
5.6 鸟粪石回收效益 | 第67-68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69-71页 |
6.1 总结 | 第69-70页 |
6.2 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申请专利目录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