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3页 | 
| 1.2.1 提高国产动画质量 | 第10-12页 | 
| 1.2.2 文化传承的必要途径 | 第12-13页 |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现状分析 | 第13-14页 | 
| 1.4 研究对象 | 第14-18页 | 
| 1.4.1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14-17页 | 
| 1.4.2 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17-18页 | 
| 1.5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中国动画反映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历程 | 第19-25页 | 
| 2.1 悠悠革命情(1949年-1979年) | 第19-21页 | 
| 2.2 民族民间故事的再现(1980年-1999年) | 第21-22页 | 
| 2.3 重振旗鼓的当下(2000年—至今) | 第22-23页 | 
| 2.4 小结 | 第23-25页 | 
| 第三章 《彩云南》文化表现研究 | 第25-50页 | 
| 3.1 动画电视《彩云南》简介 | 第25-26页 | 
| 3.1.1 文化背景 | 第25-26页 | 
| 3.1.2 荣获殊荣 | 第26页 | 
| 3.2 视觉表现 | 第26-42页 | 
| 3.2.1 人物角色设定 | 第26-32页 | 
| 3.2.2 故事情节 | 第32-36页 | 
| 3.2.3 场景画面 | 第36-42页 | 
| 3.3 听觉表现 | 第42-43页 | 
| 3.3.1 主题曲 | 第42页 | 
| 3.3.2 背景音乐 | 第42-43页 | 
| 3.4 《彩云南》表现民族文化的特点 | 第43-46页 | 
| 3.4.1 传统少数民族文化与现代流行文化的审美结合 | 第43-44页 | 
| 3.4.2 多种民族文化交织与碰撞 | 第44-45页 | 
| 3.4.3 受众拿捏较准 | 第45-46页 | 
| 3.5 表现少数民族文化的不足 | 第46-50页 | 
| 3.5.1 重形式轻内容 | 第46-47页 | 
| 3.5.2 重技术轻细节 | 第47-48页 | 
| 3.5.3 重模仿轻创新 | 第48-50页 | 
| 第四章 动画表现少数民族文化的技巧 | 第50-67页 | 
| 4.1 写实与变形 | 第50-52页 | 
| 4.1.1 少数民族文化的写实表现 | 第50-51页 | 
| 4.1.2 少数民族文化的变形表现 | 第51-52页 | 
| 4.2 合理运用文化符号 | 第52-54页 | 
| 4.2.1 文字符号 | 第52-53页 | 
| 4.2.2 图腾符号 | 第53-54页 | 
| 4.3 巧妙使用少数民族手工艺形式 | 第54-56页 | 
| 4.4 赋予时代感 | 第56-61页 | 
| 4.4.1 人物的再创造 | 第57-59页 | 
| 4.4.2 故事剧本的再创造 | 第59-61页 | 
| 4.5 深入挖掘少数民族文化 | 第61-67页 | 
| 4.5.1 由表及里 | 第61-62页 | 
| 4.5.2 由分散到系统 | 第62-63页 | 
| 4.5.3 摒弃狭隘的民族主义 | 第63-65页 | 
| 4.5.4 警惕他者意识偏差 | 第65-67页 | 
| 第五章 结语 | 第67-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