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30页 |
1.1 引言 | 第12-13页 |
1.2 高速光时分复用技术 | 第13-21页 |
1.2.1 光时分复用技术的发展 | 第13-15页 |
1.2.2 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 第15-21页 |
1.3 全光时钟提取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1.4 光延时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1.5 全光交换的研究背景及现状 | 第25-26页 |
1.6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成果 | 第26-30页 |
2 高速光时分复用系统的实现及优化 | 第30-64页 |
2.1 引言 | 第30-31页 |
2.2 超短脉冲的产生及压缩 | 第31-37页 |
2.3 160 Gb/s OTDM信号的生成 | 第37-44页 |
2.4 100 km伪线性传输链路 | 第44-50页 |
2.5 高速OTDM信号的解复用 | 第50-52页 |
2.6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2-57页 |
2.7 基于光滤波器提高OTDM光谱利用率 | 第57-62页 |
2.8 小结 | 第62-64页 |
3 全光时钟提取技术的研究 | 第64-108页 |
3.1 引言 | 第64-65页 |
3.2 基于受激布里渊散射的时钟提取技术 | 第65-77页 |
3.2.1 时钟提取原理 | 第65-67页 |
3.2.2 时钟提取结构分析 | 第67-69页 |
3.2.3 数值模型及参数优化 | 第69-74页 |
3.2.4 时钟提取实验 | 第74-77页 |
3.3 高速光时分复用信号的单路/群路时钟提取 | 第77-87页 |
3.3.1 幅度差异引入的时钟分量增强 | 第78-80页 |
3.3.2 时延差异引入的时钟分量增强 | 第80-83页 |
3.3.3 时钟分量提取分析 | 第83-85页 |
3.3.4 时钟分量提取实验 | 第85-87页 |
3.4 多路RZ信号的全光时钟提取 | 第87-92页 |
3.4.1 频率间隔分析 | 第87-89页 |
3.4.2 路RZ信号的全光时钟提取实验 | 第89-92页 |
3.5 NRZ信号的全光时钟恢复 | 第92-105页 |
3.5.1 基于SOA和CFBG的时钟增强结构 | 第93-94页 |
3.5.2 数值模型及参数优化 | 第94-100页 |
3.5.3 单路/多路NRZ信号时钟恢复实验研究及分析 | 第100-105页 |
3.6 小结 | 第105-108页 |
4 微环谐振腔光延时线 | 第108-136页 |
4.1 引言 | 第108-109页 |
4.2 微环谐振腔光延时线基本结构及理论模型 | 第109-121页 |
4.2.1 微环谐振腔光延时线结构及分类 | 第109-111页 |
4.2.2 微环谐振腔光延时线的理论模型 | 第111-121页 |
4.3 微环谐振腔光延时芯片设计 | 第121-126页 |
4.4 集成波导光延时芯片的制备及测试 | 第126-134页 |
4.5 小结 | 第134-136页 |
5 新型光路交换网光层组播业务实现 | 第136-152页 |
5.1 引言 | 第136-137页 |
5.2 新型光路交换网络的构建及基本功能 | 第137-147页 |
5.2.1 网络基本结构 | 第137-138页 |
5.2.2 波长分配及业务 | 第138-141页 |
5.2.3 网络管理 | 第141-147页 |
5.3 基于光纤光栅波长路由的光层组播 | 第147-151页 |
5.3.1 基于改进型DaC结构的光层组播方案 | 第147-149页 |
5.3.2 网络中光层组播的具体实现 | 第149-151页 |
5.4 小结 | 第151-152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152-156页 |
6.1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152-154页 |
6.2 下一步拟开展的研究工作 | 第154-156页 |
参考文献 | 第156-170页 |
缩写词索引 | 第170-174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74-180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