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图表目录 | 第15-16页 |
1 导论 | 第16-57页 |
1.1 选题的缘起和意义 | 第16-21页 |
1.1.1 选题的缘起 | 第17-18页 |
1.1.2 选题的意义 | 第18-2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21-39页 |
1.2.1 国外政府与大学关系的研究动态 | 第21-28页 |
1.2.2 国内政府与大学关系的研究动态 | 第28-37页 |
1.2.3 文献评价 | 第37-39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39-41页 |
1.3.1 文献研究法 | 第39-40页 |
1.3.2 历史研究法 | 第40页 |
1.3.3 比较研究法 | 第40页 |
1.3.4 访谈研究法 | 第40-41页 |
1.4 研究思路 | 第41-42页 |
1.5 研究的难点与创新点 | 第42-45页 |
1.5.1 研究的难点 | 第42-43页 |
1.5.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43-45页 |
1.6 相关概念的理解 | 第45-53页 |
1.6.1 政府 | 第45-46页 |
1.6.2 大学 | 第46-48页 |
1.6.3 政府与大学关系 | 第48-49页 |
1.6.4 制度 | 第49-53页 |
1.7 高教强国背景及相关问题分析 | 第53-57页 |
1.7.1 高等教育强国的概念 | 第54页 |
1.7.2 高等教育强国的指标体系 | 第54-55页 |
1.7.3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性 | 第55-57页 |
2 重构政府与大学关系的理论基础——治理理论 | 第57-79页 |
2.1 治理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 第57-61页 |
2.1.1 市场失效 | 第58-59页 |
2.1.2 政府失效 | 第59-60页 |
2.1.3 有限政府理论 | 第60-61页 |
2.2 治理理论的内涵 | 第61-65页 |
2.2.1 治理的定义 | 第61-63页 |
2.2.2 “治理”与“统治”的区别与联系 | 第63-64页 |
2.2.3 “治理”与“管理”的区别与联系 | 第64-65页 |
2.3 治理理论的主要观点 | 第65-71页 |
2.3.1 多元主体 | 第66-68页 |
2.3.2 合作参与 | 第68-70页 |
2.3.3 去中心化 | 第70-71页 |
2.4 治理理论在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中的适切性 | 第71-77页 |
2.4.1 治理理论的合理内核 | 第73-75页 |
2.4.2 治理理论的局限性 | 第75-77页 |
2.5 小结 | 第77-79页 |
3 我国政府与大学关系的变迁历程 | 第79-112页 |
3.1 建国前中国政府与大学关系的变革历史 | 第79-84页 |
3.1.1 清末政府的完全控制 | 第79-81页 |
3.1.2 民国时期大学自治初见端倪 | 第81-82页 |
3.1.3 建国前中国政府与大学关系变迁的特点 | 第82-84页 |
3.2 建国后中国政府与大学关系的变迁历程 | 第84-110页 |
3.2.1 行政关系变迁 | 第85-92页 |
3.2.2 经济关系变迁 | 第92-101页 |
3.2.3 法律关系变迁 | 第101-110页 |
3.3 小结 | 第110-112页 |
4 中国政府与大学关系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 第112-128页 |
4.1 中国政府与大学关系存在的问题 | 第112-120页 |
4.1.1 政府本位强势和行政权力大行其道 | 第112-115页 |
4.1.2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模式不合理 | 第115-116页 |
4.1.3 政府与大学权利义务关系不明晰 | 第116-120页 |
4.2 中国政府与大学关系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120-126页 |
4.2.1 大学起源政治色彩浓厚 | 第121页 |
4.2.2 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高度集权 | 第121-123页 |
4.2.3 文化传统官本位 | 第123-124页 |
4.2.4 高等教育制度建设滞后 | 第124-126页 |
4.3 小结 | 第126-128页 |
5 世界高等教育强国政府与大学关系变迁的制度分析 | 第128-175页 |
5.1 世界高等教育强国政府与大学关系嬗变历程 | 第128-154页 |
5.1.1 美国政府与大学关系的演变历程 | 第129-134页 |
5.1.2 法国政府与大学关系的演变历程 | 第134-141页 |
5.1.3 日本政府与大学关系的演变历程 | 第141-149页 |
5.1.4 美法日政府与大学关系变迁的启示 | 第149-154页 |
5.2 影响政府与大学关系模式选择的制度环境 | 第154-163页 |
5.2.1 教授终身教职制度 | 第154-156页 |
5.2.2 教师工会制度 | 第156-160页 |
5.2.3 黑名单制度 | 第160-161页 |
5.2.4 政治中立制度 | 第161-163页 |
5.3 未来的出路:多元化的治理模式 | 第163-172页 |
5.3.1 市场治理型 | 第163-166页 |
5.3.2 参与治理型 | 第166-169页 |
5.3.3 解制治理型 | 第169-170页 |
5.3.4 弹性治理型 | 第170-172页 |
5.4 小结 | 第172-175页 |
6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与重构政府与大学关系 | 第175-215页 |
6.1 政府与大学关系的重构对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作用 | 第175-181页 |
6.1.1 有利于真正落实高校的办学自主权 | 第175-177页 |
6.1.2 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建设创新型国家 | 第177-179页 |
6.1.3 有助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 第179-180页 |
6.1.4 有助于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 第180-181页 |
6.2 政府与大学关系重构的要素分析 | 第181-213页 |
6.2.1 政府与大学关系重构的指导思想 | 第182-184页 |
6.2.2 政府与大学关系重构的理想状态 | 第184-190页 |
6.2.3 政府与大学关系重构的路径选择 | 第190-196页 |
6.2.4 政府与大学关系重构的制度保障 | 第196-213页 |
6.3 小结 | 第213-215页 |
7 结论 | 第215-225页 |
参考文献 | 第225-239页 |
科研成果目录 | 第239-240页 |
致谢 | 第240-2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