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赵县南寺庄背灯挎鼓研究
摘要 | 第1页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第一章 背灯挎鼓研究之概述 | 第8-13页 |
第一节 研究背灯挎鼓之缘 | 第8-10页 |
第二节 本课题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2页 |
第三节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二章 背灯挎鼓之乐舞特征 | 第13-27页 |
第一节 古乡蕴古艺 | 第13-15页 |
第二节 鼓钹灯旗相融的挎鼓道具 | 第15-20页 |
一、 大鼓 | 第15-16页 |
二、 小鼓 | 第16-17页 |
三、 鼓槌 | 第17页 |
四、 铙和镲 | 第17-18页 |
五、 背灯 | 第18-19页 |
六、 大旗 | 第19页 |
七、 服装 | 第19-20页 |
第三节 背灯挎鼓的表演特点 | 第20-27页 |
一、 高度综合的表演形式 | 第21-23页 |
二、 长于抒发人的内心感情 | 第23-24页 |
三、 具有自娱性和即兴性 | 第24-27页 |
第三章 背灯挎鼓的审美转向思考 | 第27-38页 |
第一节 背灯挎鼓的艺术价值 | 第27-32页 |
一、 古歌舞对背灯挎鼓的影响 | 第28-29页 |
二、 传统背灯挎鼓的艺术价值 | 第29-32页 |
第二节 审美表现趋向舞台化的转变 | 第32-38页 |
一、 内容上的转变 | 第33-35页 |
二、 功能上的转变 | 第35-38页 |
结论 | 第38-41页 |
参考书目 | 第41-42页 |
后记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