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中文文摘 | 第4-6页 |
目录 | 第6-10页 |
绪论 | 第10-34页 |
0.1 配位化合物 | 第10-11页 |
0.2 金属有机配合物发展历程 | 第11-12页 |
0.3 金属有机配合物的合成方法 | 第12页 |
0.4 金属有机配合物的作用力及影响 | 第12-15页 |
0.4.1 配位键 | 第12-13页 |
0.4.2 氢键作用及影响 | 第13-14页 |
0.4.3 π-π堆积 | 第14-15页 |
0.5 配位化合物的结构及拓扑结构 | 第15-21页 |
0.5.1 螺旋结构与手性结构 | 第15-17页 |
0.5.2 多孔结构 | 第17-19页 |
0.5.3 穿插结构 | 第19-21页 |
0.6 金属有机配合物的性能与应用研究 | 第21-33页 |
0.6.1 金属有机配合物的荧光材料研究 | 第21-29页 |
0.6.1.1 金属有机配合物的荧光 | 第21-25页 |
0.6.1.2 客体分子诱导 | 第25-27页 |
0.6.1.3 小分子识别 | 第27-29页 |
0.6.2 气体吸附与存储性能 | 第29-30页 |
0.6.3 金属有机配合物磁性材料研究 | 第30-31页 |
0.6.4 催化 | 第31-33页 |
0.7 本论文选题的意义 | 第33-34页 |
第一章 pH值调控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和刚性二咪唑混合配体构筑的金属有机配合物 | 第34-52页 |
1.1 引言 | 第34页 |
1.2 反应原料 | 第34页 |
1.3 测试仪器 | 第34-35页 |
1.4 实验部分 | 第35-36页 |
1.4.1 化合物的合成 | 第35页 |
1.4.2 [Cd(HDimt)(sip)(H_2O)]_n(1)的合成 | 第35页 |
1.4.3 化合物[Cd_3(Dimt)_2(sip)2(H_2O)_6·2H_20]_n(2)的合成 | 第35-36页 |
1.4.4 化合物[Cd_3(Dimt)_4(sip)_2·2H20]_n(3)的合成 | 第36页 |
1.5 三个化合物的晶体结构 | 第36-47页 |
1.5.1 化合物的录谱条件、结构精修、晶体学数据 | 第37-38页 |
1.5.2 化合物的主要键长和键角 | 第38-39页 |
1.5.3 化合物[Cd(HDimt)(sip)(H_2O)]_n(1) | 第39-41页 |
1.5.4 化合物[Cd_3(Dimt)_2(sip)_2(H_2O)_6·2H_20]_n(2) | 第41-44页 |
1.5.5 化合物[Cd_3(Dimt)_4(sip)_2.2H_2O]_n(3) | 第44-47页 |
1.6 三个化合物的性能表征 | 第47-50页 |
1.6.1 红外光谱 | 第47-48页 |
1.6.2 X-射线粉末衍射 | 第48-49页 |
1.6.3 热重分析 | 第49页 |
1.6.4 荧光分析 | 第49-50页 |
1.7 小结 | 第50-52页 |
第二章 “V”型的二羧酸配体与H_2Dimt共同构筑的金属有机配合物 | 第52-82页 |
2.1 引言 | 第52页 |
2.2 反应原料 | 第52页 |
2.3 测试仪器 | 第52-53页 |
2.4 实验部分 | 第53-55页 |
2.4.1 化合物的合成 | 第53页 |
2.4.2 化合物[Zn_(1.5)(sip)(Dimt)(H_2O)·(H_2O)_(1.5)·(CH_3OH)_(0.5)]_n(4)的合成 | 第53-54页 |
2.4.3 化合物[Zn_(1.5)(sip)(Dimt)_2(H_2O)·(H_2O)_(2.5)]_n(5)的合成 | 第54页 |
2.4.4 化合物[Zn(ip-NO_2)(Dimt)]_n(6)的合成 | 第54页 |
2.4.5 化合物[Zn(ip-OH)(Dimt)]_n(7)的合成 | 第54-55页 |
2.5 四个化合物的晶体结构和性能表征 | 第55-80页 |
2.5.1 化合物的录谱条件、结构精修、晶体学数据 | 第56-57页 |
2.5.2 化合物的主要键长和键角 | 第57-58页 |
2.5.3 化合物[Zn_(1.5)(sip)(Dimt)(H_2O)·(H_2O)_(1.5)·(CH_3OH)_(0.5)]_n(4) | 第58-61页 |
2.5.4 [Zn_(1.5)(sip)(Dimt)(H_2O)·(H_2O)_(1.5)·(CH_3OH)_(0.5]_n的谱学表征 | 第61-63页 |
2.5.4.1 红外光谱 | 第61-62页 |
2.5.4.2 X-射线粉末衍射 | 第62页 |
2.5.4.3 热重分析 | 第62-63页 |
2.5.4.4 荧光分析 | 第63页 |
2.5.5 化合物[Zn_(1.5)(sip)(Dimt)_2(H_2O)·(H_2O)_(2.5)]_n(5) | 第63-66页 |
2.5.6 [Zn_(1.5)(sip)(Dimt)_2(H_2O)·(H_2O)_(2.5)]_n(5)的谱学表征 | 第66-69页 |
2.5.6.1 红外光谱 | 第66-67页 |
2.5.6.2 X-射线粉末衍射 | 第67-68页 |
2.5.6.3 热重分析 | 第68页 |
2.5.6.4 荧光分析 | 第68-69页 |
2.5.7 化合物[Zn(ip-NO_2)(Dimt)]_n(6) | 第69-72页 |
2.5.8 [Zn(ip-NO_2)(Dimt]_n(6)的谱学表征 | 第72-75页 |
2.5.8.1 红外光谱 | 第72-73页 |
2.5.8.2 X-射线粉末衍射 | 第73页 |
2.5.8.3 热重分析 | 第73-74页 |
2.5.8.4 荧光光谱 | 第74-75页 |
2.5.9 化合物[Zn(ip-OH)(Dimt)]_n(7) | 第75-77页 |
2.5.10 [Zn(ip-OH)(Dimt)_n(7)的谱学表征 | 第77-80页 |
2.5.10.1 红外光谱 | 第77页 |
2.5.10.2 X-射线粉末衍射 | 第77-78页 |
2.5.10.3 热重分析 | 第78-79页 |
2.5.10.4 荧光分析 | 第79-80页 |
2.6 小结 | 第80-82页 |
第三章 含四氮唑柔性配体构筑的金属有机配合物 | 第82-94页 |
3.1 引言 | 第82页 |
3.2 反应原料 | 第82页 |
3.3 测试仪器 | 第82-83页 |
3.4 实验部分 | 第83-84页 |
3.4.1 化合物的合成 | 第83页 |
3.4.2 化合物[Zn(dte)(OCH_2O)_(0.5)·(CH_3OH)_(0.5)·(H_2O)_(0.5)]_n(8)的合成 | 第83页 |
3.4.3 化合物[Zn_2(dtp)(OH)_2]_n(9)的合成 | 第83-84页 |
3.5 二个化合物的晶体结构和性能表征 | 第84-90页 |
3.5.1 化合物的录谱条件、结构精修、晶体学数据 | 第85-86页 |
3.5.2 化合物的主要键长和键角 | 第86页 |
3.5.3 化合物[Zn(dte)(OCH_2O)_(0.5)·(CH_3OH)_(0.5)·(H_2O)_(0.5)]_n(8) | 第86-88页 |
3.5.4 化合物[Zn_2(dtp)(OH)_2]_n(9) | 第88-90页 |
3.6 两个化合物的性能表征 | 第90-93页 |
3.6.1 红外光谱 | 第90-91页 |
3.6.2 X-射线粉末衍射 | 第91页 |
3.6.3 热重分析 | 第91-92页 |
3.6.4 荧光分析 | 第92-93页 |
3.7 小结 | 第93-94页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4-98页 |
4.1 本论文工作总结 | 第94-95页 |
4.2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 第95-96页 |
4.3 创新点 | 第96-98页 |
附录 | 第98-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36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136-138页 |
致谢 | 第138-140页 |
个人简历 | 第140-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