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药浴研究现状分析 | 第12-13页 |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3-15页 |
1.3.1 研究的内容 | 第13-14页 |
1.3.2 研究的方法 | 第14-15页 |
第2章 瑶族药浴文化内容概述 | 第15-19页 |
2.1 瑶族药浴的基本内容 | 第15页 |
2.2 瑶族药浴概况 | 第15-16页 |
2.2.1 历史渊源 | 第15-16页 |
2.2.2 分布概况 | 第16页 |
2.3 瑶族药浴主要功效 | 第16-19页 |
2.3.1 出汗排毒、有效预防和治疗感冒 | 第17页 |
2.3.2 消除疲劳、增强免疫力 | 第17页 |
2.3.3 预防和治疗妇科病,促进产妇恢复 | 第17-18页 |
2.3.4 预防和治疗风湿病、减轻关节疼痛 | 第18页 |
2.3.5 润肤止痒,预防和治疗皮肤病 | 第18-19页 |
第3章 黔东南瑶族地区瑶族药浴发展的现状 | 第19-23页 |
3.1 黔东南瑶族地区瑶族药浴发展的初步成效 | 第19页 |
3.2 黔东南瑶族地区瑶族药浴面临的问题 | 第19-23页 |
3.2.1 政府投入不足 | 第19-20页 |
3.2.2 瑶族药浴原材料严重匮乏 | 第20页 |
3.2.3 瑶族药浴知识产权的保护难以申报 | 第20-21页 |
3.2.4 瑶族药浴传承后继无人 | 第21页 |
3.2.5 经销商的瑶族药浴产品质量难以保证 | 第21-22页 |
3.2.6 瑶族药浴品牌受到不良药商的利用 | 第22-23页 |
第4章 龄东南瑶族地区瑶族药浴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3-27页 |
4.1 政府对瑶族药浴文化的重视还不够 | 第23页 |
4.2 瑶族药浴保护缺乏有效机制 | 第23-24页 |
4.3 缺乏完善的保护瑶族药浴健康发展的措施 | 第24页 |
4.4 缺乏对瑶族药浴的监管机制 | 第24-25页 |
4.5 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瑶族药浴发展 | 第25页 |
4.6 群众自身缺乏产权保护意识 | 第25-26页 |
4.7 经济观念强于文化观念 | 第26-27页 |
第5章 广西瑶族地区政府对瑶族药浴传承保护的经验借鉴 | 第27-31页 |
5.1 政府合理引导积极推动生产性保护 | 第27-28页 |
5.2 政府完善法律法规 | 第28页 |
5.3 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权制度建设 | 第28-29页 |
5.4 加大对瑶族药浴的开发利用管理 | 第29页 |
5.5 加大社会对于瑶族药浴的认知度 | 第29页 |
5.6 打造瑶族药浴成为民族特色文化产业 | 第29-31页 |
第6章 贵州黔东南瑶族地区瑶族药浴传承保护的对策建议 | 第31-37页 |
6.1 健全对瑶族药浴的管理保护机制体系 | 第31页 |
6.2 以龙头企业带动瑶族药浴的发展 | 第31-32页 |
6.3 培养瑶族人民的传承保护发展意识 | 第32页 |
6.4 政府要加大投入,对瑶族药浴原材料基地的建设 | 第32-33页 |
6.5 建立完善市场机制,确保瑶族药浴产品的质量 | 第33页 |
6.6 发展瑶族药浴旅游产业,促进瑶民增收 | 第33页 |
6.7 对现有瑶族药浴传承人进行保护 | 第33-34页 |
6.8 政府要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 | 第34-37页 |
6.8.1 整体原则 | 第34-35页 |
6.8.2 创新和人本原则 | 第35页 |
6.8.3 保护开发同步进行原则 | 第35-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