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3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3-20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3 素质教育基地研究 | 第16-19页 |
1.3.4 小结 | 第19-20页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0-23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3-29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3-25页 |
2.1.1 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内涵 | 第23-24页 |
2.1.2 中小学素质教育的特点 | 第24-25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25-29页 |
2.2.1 马斯洛需求理论 | 第25-26页 |
2.2.2 八阶段理论 | 第26-27页 |
2.2.3 马太效应理论 | 第27页 |
2.2.4 共生效应理论 | 第27-28页 |
2.2.5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第28-29页 |
第3章 门头沟斋堂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发展历程 | 第29-38页 |
3.1 门头沟素质教育概况 | 第30-33页 |
3.2 门头沟素质教育基地发展演进过程 | 第33-35页 |
3.2.1 初步建设阶段(1994年-2004年) | 第33页 |
3.2.2 自主发展阶段(2004年—2007年) | 第33页 |
3.2.3 规范发展阶段(2007年至今) | 第33-35页 |
3.3 门头沟斋堂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素质教育成就 | 第35-38页 |
3.3.1 建立了因地制宜的教育框架 | 第35-36页 |
3.3.2 形成了科学的教育理念 | 第36-37页 |
3.3.3 教师角色实现合理转化 | 第37页 |
3.3.4 教育功能适当拓展延伸 | 第37-38页 |
第4章 门头沟斋堂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实证研究 | 第38-67页 |
4.1 问卷设计 | 第38-41页 |
4.1.1 问卷内容设计 | 第38-39页 |
4.1.2 问卷发放设计 | 第39-40页 |
4.1.3 问卷问题赋值 | 第40-41页 |
4.2 对斋堂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素质教育效果的整体评价 | 第41-46页 |
4.2.1 样本特征描述 | 第41页 |
4.2.2 斋堂基地素质教育效果整体评价 | 第41-46页 |
4.3 按性别分析斋堂基地素质教育效果评价 | 第46-49页 |
4.4 按学生家庭出生分斋堂基地素质教育效果评价 | 第49-65页 |
4.4.1 独生子女角度的评价 | 第50-53页 |
4.4.2 家庭住址角度的评价 | 第53-59页 |
4.4.3 问卷基本结论 | 第59-6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5章 完善斋堂素质教育基地问题与对策 | 第67-77页 |
5.1 斋堂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存在问题 | 第67-71页 |
5.1.1 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 第67页 |
5.1.2 课程建设不够成熟 | 第67-69页 |
5.1.3 教师队伍不够壮大 | 第69-70页 |
5.1.4 基地管理不够科学 | 第70-71页 |
5.1.5 文化建设不够全面 | 第71页 |
5.2 提升斋堂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内部基础 | 第71-75页 |
5.2.1 搜集历史资料,丰富教育内容 | 第71-72页 |
5.2.2 改进教育方式,优化教育手段 | 第72-73页 |
5.2.3 加强互动交流,增添教育活力 | 第73页 |
5.2.4 提升整体水平,保障有序运转 | 第73-74页 |
5.2.5 明确自身定位,发挥社会效益 | 第74-75页 |
5.3 提升斋堂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外部条件 | 第75-77页 |
5.3.1 加强外部扶持 | 第75页 |
5.3.2 加大监管力度 | 第75-76页 |
5.3.3 充分利用信息科技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附录 | 第82-90页 |
附录1 学生问卷一 | 第82-85页 |
附录2 学生问卷二 | 第85-88页 |
附录3 教师问卷 | 第88-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