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1 前言 | 第11-20页 |
1.1 珠江流域鱼类资源 | 第11-12页 |
1.2 鱼类遗传多样性及研究方法 | 第12-17页 |
1.2.1 生物遗传多样性的概念 | 第12页 |
1.2.2 鱼类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 第12-15页 |
1.2.3 微卫星标记 | 第15-17页 |
1.3 本实验研究鱼类 | 第17-20页 |
1.3.1 翘嘴鲌 | 第17-18页 |
1.3.2 大眼华鳊 | 第18-19页 |
1.3.3 大眼近红鲌 | 第19-20页 |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30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0-23页 |
2.2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23-24页 |
2.2.1 实验仪器 | 第23页 |
2.2.2 实验耗材 | 第23-24页 |
2.2.3 实验试剂 | 第24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24-29页 |
2.3.1 技术路线 | 第24页 |
2.3.2 形态学测量方法 | 第24-26页 |
2.3.3 线粒体分子标记 | 第26-27页 |
2.3.4 微卫星引物分子标记 | 第27-29页 |
2.3.5 数据整理 | 第29页 |
2.4 数据处理 | 第29-30页 |
2.4.1 形态学数据处理 | 第29页 |
2.4.2 线粒体数据处理 | 第29-30页 |
2.4.3 微卫星数据处理 | 第3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0-103页 |
3.1 翘嘴鲌形态学数据与分析 | 第30-44页 |
3.1.1 翘嘴鲌形态学数据标准化处理 | 第30-33页 |
3.1.2 翘嘴鲌可量性状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33-36页 |
3.1.3 翘嘴鲌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 | 第36-41页 |
3.1.4 8 个江段翘嘴鲌可量性状的散点图 | 第41-43页 |
3.1.5 聚类分析 | 第43-44页 |
3.2 大眼华鳊形态学数据与分析 | 第44-56页 |
3.2.1 大眼华鳊形态学数据标准化处理 | 第44-45页 |
3.2.2 大眼华鳊可量性状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45-48页 |
3.2.3 大眼华鳊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 | 第48-52页 |
3.2.4 4 个江段大眼华鳊可量性状的散点图 | 第52-55页 |
3.2.5 聚类分析 | 第55-56页 |
3.3 大眼近红鲌形态学数据与分析 | 第56-66页 |
3.3.1 大眼近红鲌形态学数据标准化处理 | 第56-57页 |
3.3.2 大眼近红鲌可量性状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57-58页 |
3.3.3 大眼近红鲌主成分分析 | 第58-62页 |
3.3.4 4 个江段大眼近红鲌可量性状的散点图 | 第62-65页 |
3.3.5 聚类分析 | 第65-66页 |
3.4 翘嘴鲌线粒体分子标记数据与分析 | 第66-74页 |
3.4.1 线翘嘴鲌粒体D-loop基因和Cyt-b基因序列特征 | 第66页 |
3.4.2 翘嘴鲌单倍型分布情况 | 第66-68页 |
3.4.3 遗传多样性指标 | 第68页 |
3.4.4 遗传分化和遗传距离 | 第68-72页 |
3.4.5 系统发育关系 | 第72-74页 |
3.5 大眼华鳊线粒体分子标记数据与分析 | 第74-80页 |
3.5.1 大眼华鳊D-loop基因和Cyt-b序列特征 | 第74页 |
3.5.2 大眼华鳊D-loop基因和Cyt-b基因单倍型分布情况 | 第74-76页 |
3.5.3 遗传多样性结果 | 第76页 |
3.5.4 遗传分化和遗传距离 | 第76-78页 |
3.5.5 系统发育关系 | 第78-80页 |
3.6 大眼近红鲌线粒体分子标记数据与分析 | 第80-87页 |
3.6.1 大眼近红鲌线粒体序列特征 | 第80-81页 |
3.6.2 大眼近红鲌单倍型分布情况 | 第81-82页 |
3.6.3 遗传多样性指标 | 第82-83页 |
3.6.4 遗传分化和遗传距离 | 第83-84页 |
3.6.5 系统发育关系 | 第84-87页 |
3.7 翘嘴鲌微卫星分子标记数据与分析 | 第87-94页 |
3.7.1 微卫星标记多态性分析 | 第87-92页 |
3.7.2 遗传分化 | 第92-93页 |
3.7.3 遗传距离和相似性 | 第93页 |
3.7.4 聚类分析 | 第93-94页 |
3.8 大眼华鳊微卫星分子标记数据与分析 | 第94-98页 |
3.8.1 微卫星标记多态性分析 | 第94-97页 |
3.8.2 遗传分化 | 第97页 |
3.8.3 遗传距离和相似性 | 第97-98页 |
3.8.4 聚类分析 | 第98页 |
3.9 大眼近红鲌微卫星分子标记数据与分析 | 第98-103页 |
3.9.1 微卫星标记多态性分析 | 第98-101页 |
3.9.2 遗传分化 | 第101-102页 |
3.9.3 遗传距离和相似性 | 第102-103页 |
3.9.4 聚类分析 | 第103页 |
4 讨论 | 第103-118页 |
4.1 形态学标记 | 第103-108页 |
4.1.1 翘嘴鲌形态学遗传多样性 | 第104-105页 |
4.1.2 大眼华鳊形态学遗传多样性 | 第105-107页 |
4.1.3 大眼近红鲌形态学遗传多样 | 第107-108页 |
4.2 线粒体分子标记 | 第108-114页 |
4.2.1 翘嘴鲌线粒体分子标记遗传多样性 | 第108-111页 |
4.2.2 大眼华鳊线粒体分子标记遗传多样性 | 第111-112页 |
4.2.3 大眼近红鲌线粒体分子标记遗传多样性 | 第112-114页 |
4.3 微卫星分子标记 | 第114-117页 |
4.3.1 翘嘴鲌微卫星遗传多样性 | 第115-116页 |
4.3.2 大眼华鳊微卫星遗传多样性 | 第116页 |
4.3.3 大眼近红鲌微卫星遗传多样性 | 第116-117页 |
4.4 珠江流域三种鲌亚科鱼类遗传多样性 | 第117-118页 |
5 小结 | 第118-120页 |
5.1 结论 | 第118-119页 |
5.2 不足之处 | 第119页 |
5.3 展望 | 第119-120页 |
致谢 | 第120-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29-130页 |
附录 | 第130-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