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英文缩略词或符号表 | 第6-9页 |
1 前言 | 第9-18页 |
1.1 粘菌素概述 | 第9页 |
1.2 粘菌素结构介绍 | 第9-10页 |
1.3 粘菌素的作用机理 | 第10-11页 |
1.4 沙门氏菌PmrA/PmrB二元调控系统概述 | 第11-12页 |
1.5 PmrA/PmrB二元调控系统与粘菌素耐药 | 第12-14页 |
1.6 λRed重组 | 第14-17页 |
1.7 本研究目的意义 | 第17-1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8-36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材料 | 第18-21页 |
2.2.1 菌株与质粒 | 第18页 |
2.2.2 主要试剂 | 第18-19页 |
2.2.3 主要培养基及试剂的配制 | 第19-20页 |
2.2.4 主要仪器 | 第20-21页 |
2.2.5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21页 |
2.3 方法 | 第21-36页 |
2.3.1 测定诱导耐药保存菌株的MIC值并继续诱导耐药 | 第21-22页 |
2.3.2 对 2-12和 2-12(512)沙门氏菌进行全基因组测序 | 第22-23页 |
2.3.3 重组片段的构建 | 第23-29页 |
2.3.4 pKD46-rha-IS质粒的构建 | 第29-30页 |
2.3.5 重组菌株的构建 | 第30-32页 |
2.3.6 PmrB突变菌株粘菌素MIC测定 | 第32页 |
2.3.7 PmrB突变菌株对12种常见抗菌药的敏感性测定 | 第32-33页 |
2.3.8 PmrA、PmrB基因及关联基因的表达情况 | 第33-36页 |
3 结果 | 第36-49页 |
3.1 保存菌株的MIC值 | 第36页 |
3.2 全基因组测序初步分析 | 第36-37页 |
3.3 PCR扩增重组片段 | 第37-39页 |
3.3.1 cat及sacB基因扩增 | 第37-38页 |
3.3.2 cat和sacB融合PCR结果 | 第38-39页 |
3.4 pKD46-rha-IS质粒的构建 | 第39-40页 |
3.4.1 片段rha-IS的PCR扩增 | 第39页 |
3.4.2 pKD46质粒用NcoI单酶切 | 第39页 |
3.4.3 rha-IS片段和线性化pKD46做无缝克隆 | 第39-40页 |
3.5 重组菌株的构建 | 第40-44页 |
3.5.1 质粒pKD46-rha-IS电转入 2-12鉴定 | 第40-41页 |
3.5.2 第一次重组菌株鉴定 | 第41-42页 |
3.5.3 第二次重组菌鉴定 | 第42-44页 |
3.5.4 重组菌株丢失pKD46-rha-IS质粒 | 第44页 |
3.6 粘菌素最小抑菌浓度测定 | 第44-45页 |
3.7 PmrB突变菌株对12种常见抗菌药的敏感性 | 第45页 |
3.8 PmrB及其关联基因表达量情况 | 第45-49页 |
4 讨论 | 第49-52页 |
4.1 突变位点的确认 | 第49页 |
4.2 突变菌株的构建 | 第49-50页 |
4.3 突变菌株对抗生素敏感性变化 | 第50页 |
4.4 基因表达量变化 | 第50-52页 |
全文总结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