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20页 |
第一节 “表现论”的研究价值及研究思路 | 第8-11页 |
一、研究必要性 | 第8-10页 |
二、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三、研究思路 | 第11页 |
第二节 国内外学界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一、英语学界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二、国外学界其它具有代表性的研究专著一览 | 第14页 |
三、国内学界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第三节 研究背景——表现理论溯源 | 第16-20页 |
一、词源学考证 | 第16-17页 |
二、“表现”源流梳理 | 第17-20页 |
第一章:“表现论”细读(一)——经验视野之下的“表现” | 第20-32页 |
第一节“经验”概念的哲学背景 | 第20-24页 |
一、经验的三种模式 | 第20-24页 |
第二节 杜威的“经验”概念 | 第24-32页 |
一、杜威对以往各种经验概念的批判 | 第24-26页 |
二、经验的真正涵义 | 第26-27页 |
三、经验与“一个经验” | 第27-28页 |
四、一个经验与审美经验 | 第28-30页 |
五、经验语境——杜威“表现论”的切入点 | 第30-32页 |
第二章:“表现论”细读(二)——“表现论”的两大维度及特殊性 | 第32-46页 |
第一节 “表现论”的动作维度 | 第32-37页 |
一、表现与“一个冲动” | 第32-33页 |
二、表现与情感 | 第33-37页 |
第二节 “表现论”的结果维度 | 第37-42页 |
一、表现的意义何在 | 第38-39页 |
二、表现力来自哪里 | 第39-40页 |
三、表现的形式与实质 | 第40-42页 |
第三节 “表现论”的特殊性 | 第42-46页 |
一、表现问题的复杂性 | 第42页 |
二、表现之中经验的基础地位 | 第42-44页 |
三、“表现论”特殊意义之概述 | 第44-46页 |
第三章:对比视野之下的“表现论” | 第46-70页 |
第一节 “表现论”与典型二元表现理论比较 | 第46-53页 |
一、克罗齐论表现 | 第46-49页 |
二、杜威与克罗齐的争论 | 第49-50页 |
三、“表现论”对克罗齐表现理论的批判 | 第50-53页 |
第二节 “表现论”与情感的表现观比较 | 第53-59页 |
一、科林伍德表现说概述 | 第53-57页 |
二、杜威“表现论”对科林伍德表现说的批判 | 第57-59页 |
第三节 “表现论”与机械的二元表现观比较 | 第59-67页 |
一、苏珊·朗格论表现 | 第59-61页 |
二、“表现论”对朗格二元论表现说的批判 | 第61-63页 |
三、“表现论”对其它二元论表现说的批判 | 第63-67页 |
第四节 对比视野下“表现论”呈现出的特殊意义 | 第67-70页 |
第四章:“表现论”的理论价值 | 第70-91页 |
第一节 “表现论”——一种全新的理论形式 | 第70-77页 |
一、反对情感中心论的基本立场 | 第70-72页 |
二、连续性的视野 | 第72-75页 |
三、语境与意义——对于艺术的全新认识 | 第75-77页 |
第二节 “表现论”的当代理论价值 | 第77-86页 |
一、艺术与“日常生活审美化” | 第77-82页 |
二、“终结”之后的艺术 | 第82-86页 |
第三节 “经验”内外的艺术——“表现论”的理论反思 | 第86-91页 |
一、“表现论”的理论局限 | 第86-88页 |
二、当代经验“语境”再思考 | 第88-91页 |
结论 “表现论”的研究前景展望 | 第91-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9页 |
后记 | 第109-111页 |
博士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