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28页 |
1.1 镁及其合金概述 | 第8-12页 |
1.1.1 金属镁 | 第8-10页 |
1.1.2 镁合金的特点 | 第10-11页 |
1.1.3 变形镁合金及其分类 | 第11-12页 |
1.2 镁合金的塑性变形机理 | 第12-17页 |
1.2.1 镁合金的滑移 | 第13-15页 |
1.2.2 镁合金的孪生 | 第15-17页 |
1.3 镁合金板材轧制 | 第17-19页 |
1.3.1 轧制工艺简介 | 第17-18页 |
1.3.2 新型镁合金轧制工艺 | 第18-19页 |
1.4 镁合金轧制板材织构 | 第19-24页 |
1.4.1 普通镁合金轧制板材基面织构及其形成机理 | 第19-21页 |
1.4.2 弱/非基面织构稀土镁合金轧制板材的研究现状 | 第21-24页 |
1.5 稀土镁合金轧制板材的各向异性 | 第24-26页 |
1.5.1 面内各向异性 | 第24-25页 |
1.5.2 冲压成型性能 | 第25-26页 |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26-28页 |
1.6.1 研究内容 | 第26页 |
1.6.2 论文创新点 | 第26-28页 |
2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 第28-38页 |
2.1 实验材料及技术路线 | 第28-31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8-29页 |
2.1.2 技术路线 | 第29-31页 |
2.2 实验工艺过程 | 第31-33页 |
2.2.1 铸锭的均匀化处理 | 第31-32页 |
2.2.2 轧制工艺 | 第32-33页 |
2.2.3 热处理(退火)实验 | 第33页 |
2.3 分析与测试技术 | 第33-38页 |
2.3.1 金相(OM)组织观察 | 第33-34页 |
2.3.2 电解抛光 | 第34页 |
2.3.3 XRD测试 | 第34页 |
2.3.4 EBSD测试 | 第34-35页 |
2.3.5 拉伸实验 | 第35页 |
2.3.6 杯突实验 | 第35-38页 |
3 交叉轧制及退火过程中板材组织和织构的演变 | 第38-50页 |
3.1 轧制过程 | 第38-39页 |
3.2 微观组织 | 第39-42页 |
3.2.1 轧态显微组织 | 第39-41页 |
3.2.2 退火态显微组织 | 第41-42页 |
3.3 织构演化 | 第42-46页 |
3.3.1 单向轧制及退火织构演化 | 第42-44页 |
3.3.2 交叉轧制及退火织构演化 | 第44-46页 |
3.4 织构形成机制讨论 | 第46-4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4 交叉热轧开坯织构及其遗传性研究 | 第50-62页 |
4.1 实验过程 | 第50-53页 |
4.2 微观组织与织构的演化 | 第53-57页 |
4.2.1 轧态显微组织 | 第53-54页 |
4.2.2 织构演化 | 第54-57页 |
4.3 织构定量化分析及遗传性讨论 | 第57-6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5 不同织构类型对板材拉伸及成型性能的影响 | 第62-70页 |
5.1 施密特因子分析 | 第62-66页 |
5.2 拉伸性能 | 第66-67页 |
5.3 冲压成形性能 | 第67-6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6 结论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
附录 | 第80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