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说一联”:以法治补充自治的地方实践--以陕北富县十五里辅村为例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26页 |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 第10-13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三、问题意识与研究思路 | 第17-19页 |
四、基本概念 | 第19-20页 |
五、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第20-23页 |
六、个案简介 | 第23-26页 |
第二章 “两说一联”制度的萌芽 | 第26-37页 |
一、收费站搬迁诱发群体性事件 | 第26-28页 |
(一) 吉子湾收费站整体搬迁,马坊村民拒征地 | 第26-27页 |
(二) “钉子户”抢种果树索补偿 | 第27页 |
(三) 村民王某串通农户挡施工,群体性上访 | 第27-28页 |
二、地方政府治访束手无策 | 第28-29页 |
(一) 交通局下乡调解,屡吃闭门羹 | 第28-29页 |
(二) 茶坊政府处理未果,“倒拍马屁”陪访 | 第29页 |
三、召集群众拉家常,“群众说事”了心结 | 第29-31页 |
(一) 搬救兵,出奇牌,田间地头谝闲传 | 第30-31页 |
(二) “钉子户”王某与村民的赔偿达成共识 | 第31页 |
四、“群众说事”:政府接纳的“基层设计” | 第31-34页 |
(一)茶坊政府总结群众“说事制” | 第31-32页 |
(二) 让“说事”从制度化到常态化 | 第32-34页 |
五、小结:农民自主性生长与村民自治回归 | 第34-37页 |
第三章 “两说一联”制度再检验 | 第37-47页 |
一、叔侄宅基地纠纷,村委调解纷难解 | 第37-41页 |
(一) 旧校址私有化,说不清的历史 | 第37-39页 |
(二) 历史再一次模糊:借用?划拨? | 第39页 |
(三) 模糊产权,搁置争议 | 第39-41页 |
二、“群众说事”,事难决 | 第41-45页 |
(一) “两线改造”万元补偿,宅基地纠纷战火再起 | 第41-42页 |
(二) 叔侄踏进“说事室”,寻求看得见的公正 | 第42-44页 |
(三) 产权纠纷:“群众说事”合理难合法 | 第44-45页 |
三、小结:农民有效度参与与村民自治提质 | 第45-47页 |
第四章 “两说一联”制度的演进 | 第47-53页 |
一、“说事”不通再“说法” | 第47-50页 |
(一) 法官进村:有法官参与的“说事会” | 第48-49页 |
(二) 窑洞说法:以案释法,止纷息诉 | 第49-50页 |
二、“两说一联”:源头治理先行一步 | 第50-51页 |
(一) 回声:“两说一联”的多方回音 | 第50页 |
(二) 新常态:从“被说”到“要说” | 第50-51页 |
三、小结:“法官说法”:村民自治引入法治轨道 | 第51-5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3-63页 |
一、“两说一联”的制度实践过程分析 | 第53-58页 |
(一) “两说一联”的内生动力 | 第53-56页 |
(二) “两说一联”的实践过程 | 第56-58页 |
二、“两说一联”在农村基层治理实践中的价值与限度 | 第58-60页 |
(一) 选举走向治理——四民同步 | 第59页 |
(二) 自治走向法治——互补共生 | 第59-60页 |
(三) 管理走向服务——互动共治 | 第60页 |
三、以法治补充自治:村民自治的延伸与扩展 | 第60-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附录 | 第67-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