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遗民历史剧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14页 |
第一章 明遗民戏曲家与历史剧 | 第14-27页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第14-21页 |
一、遗民 | 第14-15页 |
二、历史剧 | 第15-21页 |
三、明遗民历史剧 | 第21页 |
第二节 明清易代与明遗民历史剧 | 第21-27页 |
一、明遗民历史剧衍生的时代背景 | 第22-23页 |
二、明遗民戏曲家及其创作概况 | 第23-27页 |
第二章 明遗民历史剧概况 | 第27-62页 |
第一节 明遗民历史剧创作概况 | 第27-36页 |
一、丰富多彩的本事 | 第28-29页 |
二、自由灵动的体制 | 第29-32页 |
三、精炼严谨的结构 | 第32-34页 |
四、高超的语言艺术 | 第34-36页 |
第二节 明遗民历史剧撷史维度 | 第36-62页 |
一、实录式:本于载册,班班可考 | 第37-50页 |
二、写意式:事有所本,损益缘饰 | 第50-62页 |
第三章 明遗民历史剧中的曲家心态 | 第62-82页 |
第一节 自况:我亦江边憔悴人 | 第62-75页 |
一、悲痛 | 第62-65页 |
二、反省 | 第65-68页 |
三、发愤 | 第68-71页 |
四、逞才 | 第71-73页 |
五、控诉 | 第73-75页 |
第二节 颂节:褒忠抑奸扬贞烈 | 第75-82页 |
一、褒忠义 | 第75-79页 |
二、扬贞烈 | 第79-81页 |
三、去功利 | 第81-82页 |
第四章 明遗民历史剧文化意蕴 | 第82-91页 |
第一节 殉:义高便觉生堪舍 | 第82-86页 |
一、悲剧性生命体验的爆发 | 第83-84页 |
二、“家国同构”政治思想的内化 | 第84-86页 |
第二节 归:诺大乾坤无处往 | 第86-91页 |
一、故国无路,桃源难期 | 第86-88页 |
二、宗教:灵魂最后的栖息地 | 第88-91页 |
结语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6页 |
附录 | 第96-116页 |
致谢 | 第116-11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