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9-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4页 |
1.1.1 框架柱双向受剪问题 | 第9-11页 |
1.1.2 加固技术发展现状 | 第11-13页 |
1.1.3 碳纤维加固技术的优点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4-22页 |
1.2.1 斜向水平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框架柱抗剪性能的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2 碳纤维布加固补强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7-22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22-24页 |
第二章 试验设计 | 第24-38页 |
2.1 试验目的 | 第24页 |
2.2 试件设计与制作 | 第24-28页 |
2.3 材料 | 第28-30页 |
2.3.1 混凝土 | 第28-29页 |
2.3.2 钢筋 | 第29页 |
2.3.3 碳纤维 | 第29-30页 |
2.4 剪跨比设计 | 第30-31页 |
2.5 轴压比及轴向力 | 第31页 |
2.6 试验数据量测 | 第31-34页 |
2.6.1 量测内容 | 第31-32页 |
2.6.2 测点布置 | 第32-34页 |
2.7 试验加载 | 第34-38页 |
2.7.1 试验装置 | 第34-36页 |
2.7.2 试件安装 | 第36-37页 |
2.7.3 加载制度 | 第37-38页 |
第三章 试验现象及试验结果 | 第38-54页 |
3.1 C0 试件试验过程 | 第38-41页 |
3.2 C30 试件试验过程 | 第41-45页 |
3.3 C60 试件试验过程 | 第45-49页 |
3.4 C90 试件试验过程 | 第49-53页 |
3.5 试验结果综述 | 第53-54页 |
第四章 抗震性能分析 | 第54-71页 |
4.1 恢复力曲线 | 第54-59页 |
4.1.1 荷载-位移滞回曲线 | 第54-57页 |
4.1.2 骨架曲线 | 第57-59页 |
4.2 极限变形能力与位移延性比 | 第59-63页 |
4.2.1 极限变形能力 | 第59-60页 |
4.2.2 位移延性比 | 第60-62页 |
4.2.3 延性提高的机理分析 | 第62-63页 |
4.3 耗能能力 | 第63-66页 |
4.3.1 塑性滞回耗能 | 第63页 |
4.3.2 等效粘滞阻尼系数 | 第63-66页 |
4.4 强度退化与刚度退化 | 第66-69页 |
4.4.1 强度退化 | 第66-67页 |
4.4.2 刚度退化 | 第67-6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五章 承载力计算 | 第71-97页 |
5.1 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的基本理论 | 第71-81页 |
5.1.1 无腹筋构件的抗剪机理 | 第71-73页 |
5.1.2 有腹筋构件斜截面抗剪机理分析 | 第73-79页 |
5.1.3 碳纤维布对混凝土构件抗剪的影响 | 第79-81页 |
5.2 单向桁架-拱模型的建立 | 第81-86页 |
5.3 双向桁架-拱模型的建立 | 第86-88页 |
5.4 试验值与计算值的比较 | 第88-90页 |
5.5 试件弯曲破坏验算 | 第90-91页 |
5.6 双向偏心受压承载力相关关系 | 第91-95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第六章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 第97-109页 |
6.1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 第97-103页 |
6.1.1 破坏准则 | 第98-99页 |
6.1.2 屈服面与加载面 | 第99-100页 |
6.1.3 强化模型 | 第100页 |
6.1.4 破坏模式 | 第100-101页 |
6.1.5 裂缝处理 | 第101页 |
6.1.6 本构关系的矩阵表达 | 第101-103页 |
6.2 钢筋的本构关系 | 第103-104页 |
6.3 碳纤维布的本构关系 | 第104-105页 |
6.4 空间粘结单元 | 第105-106页 |
6.5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 第106-107页 |
6.6 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比较 | 第107-108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9-112页 |
7.1 全文主要结论 | 第109-110页 |
7.2 创造性工作 | 第110-111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22页 |
发表论文情况 | 第122-123页 |
致谢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