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7页 |
1 木质素和木质纤维素 | 第11-13页 |
2 木质素的微生物降解 | 第13-19页 |
2.1 降解木质素的微生物 | 第13-14页 |
2.2 白腐菌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2.3 木质素降解酶的种类及特性 | 第15-17页 |
2.4 木质素降解微生物产酶和酶活性调节机制 | 第17-19页 |
3 漆酶的研究进展 | 第19-27页 |
3.1 产漆酶的微生物 | 第19-20页 |
3.2 漆酶的特性和催化反应机理 | 第20-21页 |
3.3 漆酶的底物 | 第21页 |
3.4 漆酶催化反应的介质化合物 | 第21-22页 |
3.5 漆酶对木质素的降解 | 第22页 |
3.6 Laccase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3.7 漆酶和产漆酶微生物的应用 | 第24-26页 |
3.8 国内外对漆酶和白腐菌及其技术的研究趋势 | 第26-27页 |
第二章 木质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分离和筛选 | 第27-3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8-30页 |
1.1 菌种 | 第28页 |
1.2 培养基的组成 | 第28-29页 |
1.3 木质素分解菌的筛选 | 第29页 |
1.4 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 | 第29-3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0-32页 |
2.1 担子菌产酶能力的初筛 | 第30页 |
2.2 半知菌的初筛 | 第30-31页 |
2.3 半知菌的复筛 | 第31页 |
2.4 摇瓶培养条件下的产漆酶活力 | 第31-32页 |
3 讨论 | 第32-33页 |
4 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杂色云芝产漆酶的发酵条件研究 | 第34-43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5页 |
1.1 菌种及接种量的制备 | 第35页 |
1.2 培养基的组成 | 第35页 |
1.3 培养条件 | 第35页 |
1.4 分析测定方法 | 第3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5-41页 |
2.1 杂色云芝的生长曲线和产酶曲线 | 第35-36页 |
2.2 培养条件对杂色云芝产漆酶的影响 | 第36-41页 |
3 讨论 | 第41-42页 |
4 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杂色云芝漆醇的分离和纯化 | 第43-5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4页 |
1.1 菌种 | 第43页 |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43页 |
1.3 方法 | 第43-4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4-48页 |
2.1 漆酶酶谱检测 | 第44-45页 |
2.2 漆酶的分步提纯 | 第45-46页 |
2.3 漆酶的分子量、等电点的测定 | 第46-48页 |
3 讨论 | 第48-49页 |
4 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杂色云芝漆酶酶学特性的研究 | 第50-5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0-51页 |
1.1 菌种及培养方法 | 第50页 |
1.2 酶液的制备 | 第50页 |
1.3 酶活力测定 | 第50页 |
1.4 温度对酶活的影响 | 第50页 |
1.5 酶的热稳定性试验 | 第50页 |
1.6 pH对酶活的影响 | 第50页 |
1.7 酶的PH值稳定性试验 | 第50页 |
1.8 不同金属离子对漆酶活性的影响 | 第50页 |
1.9 漆酶的动力学参数测定 | 第50-5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1-54页 |
2.1 温度对酶活的影响 | 第51页 |
2.2 酶的热稳定性 | 第51-52页 |
2.3 pH对酶活的影响 | 第52页 |
2.4 酶的pH稳定性 | 第52页 |
2.5 酶的动力学参数测定 | 第52-53页 |
2.6 金属离子对酶活的影响 | 第53-54页 |
3 讨论 | 第54页 |
4 小结 | 第54-56页 |
第六章 杂色云芝漆酶和发酵液对对苯二酚的降解 | 第56-6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6页 |
1.1 漆酶和杂色云芝发酵液 | 第56页 |
1.2 试剂 | 第56页 |
1.3 方法 | 第5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6-67页 |
2.1 杂色云芝漆酶对对苯二酚的降解 | 第56-62页 |
2.2 杂色云芝发酵液对高浓度对苯二酚的降解 | 第62页 |
2.3 杂色云芝发酵液对对苯二酚的降解 | 第62-67页 |
3 讨论 | 第67页 |
4 小结 | 第67-69页 |
第七章 杂色云芝对几种环境污染物的降解 | 第69-7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9-70页 |
1.1 菌种 | 第69页 |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69页 |
1.3 方法 | 第69-7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0-74页 |
2.1 杂色云芝发酵液对苯胺的降解 | 第70页 |
2.2 杂色云芝发酵液对联苯胺的降解 | 第70-71页 |
2.3 杂色云芝发酵液对硝基苯的降解 | 第71-72页 |
2.4 杂色云芝发酵液对2,4—二硝基氯苯的降解 | 第72页 |
2.5 杂色云艺时土壤中五氯酚的降解 | 第72-73页 |
2.6 杂色云芝对黄曲霉毒素的降解 | 第73-74页 |
3 讨论 | 第74-75页 |
4 小结 | 第75-76页 |
第八章 杂色云芝酶解间甲酚的动力学研究 | 第76-8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6-77页 |
1.1 菌种 | 第76页 |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76页 |
1.3 方法 | 第76-7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7-86页 |
2.1 杂色云芝发酵与间甲酚降解试验 | 第77-80页 |
2.2 杂色云芝生长量的时间统计模型 | 第80-82页 |
2.3 杂色云芝产漆酶动力学 | 第82-84页 |
2.4 淀粉消耗和间甲酚的降解动力学 | 第84-86页 |
3 讨论与小结 | 第86-88页 |
第九章 本文主要结论、主要问题分析及对后续研究工作的设想 | 第88-92页 |
1 主要结论 | 第88-90页 |
2 主要问题分析、讨论及对后续研究工作的设想 | 第90-92页 |
Abstract | 第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