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天》的亡灵叙事论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8-13页 |
第一章 文学境遇中的亡灵叙事 | 第13-21页 |
第一节 死亡叙事与亡灵叙事 | 第13-16页 |
一、余华死亡叙事的创作体系 | 第13-15页 |
二、亡灵叙事的界定 | 第15-16页 |
第二节 亡灵叙事的生成契机 | 第16-21页 |
一、哲学领域中的亡灵叙事探源 | 第16-18页 |
二、亡灵叙事在文学作品中的嬗变 | 第18-21页 |
第二章 亡灵叙事的美学特征 | 第21-36页 |
第一节 亡灵人物的原型编码 | 第21-27页 |
一、贴近现实的死亡意象 | 第21-23页 |
二、底层书写与死亡情节 | 第23-27页 |
第二节 亡灵结构的差异表述 | 第27-30页 |
一、两界同异——此岸与彼岸 | 第27-28页 |
二、中西情愫——圣经与头七 | 第28-30页 |
第三节 亡灵语言的两极分化 | 第30-36页 |
一、冰冷、简洁的死人 | 第31-33页 |
二、温暖、絮叨的灵魂 | 第33-36页 |
第三章 亡灵叙事的文学史价值 | 第36-45页 |
第一节 余华叙事模式新变与承袭 | 第36-40页 |
一、继承:苦难、死亡、寻父 | 第36-39页 |
二、新变:宗教信仰、现实、语言 | 第39-40页 |
第二节 余华先锋精神探寻 | 第40-45页 |
一、虚构与现实、宗教与信仰 | 第40-42页 |
二、《第七天》的作品定位与意义 | 第42-45页 |
结语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攻读硕士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