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0页 |
前言 | 第11-13页 |
1 患者一般情况 | 第13-14页 |
1.1 病例来源 | 第13页 |
1.2 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情况 | 第13页 |
1.3 两组患者病种分布情况 | 第13页 |
1.4 两组患者治疗前泌乳素值情况 | 第13-14页 |
1.5 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第14页 |
2 诊断标准 | 第14-15页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4-15页 |
2.2 中医症候诊断标准 | 第15页 |
3 纳入标准 | 第15页 |
4 排除标准 | 第15-16页 |
5 病例剔除、脱落标准 | 第16页 |
6 分组 | 第16页 |
7 具体治疗方法 | 第16-20页 |
7.1 对照组:口服溴隐亭治疗 | 第16页 |
7.2 针刺组:口服溴隐亭的同时加以从肝肾论治的针刺疗法治疗 | 第16-20页 |
7.3 治疗周期 | 第20页 |
8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第20-21页 |
8.1 安全性观测 | 第20页 |
8.2 疗效性观测指标及方法 | 第20-21页 |
9 疗效评价标准 | 第21-22页 |
9.1 综合疗效评价 | 第21页 |
9.2 中医临床症状积分 | 第21-22页 |
10 统计学分析 | 第22页 |
11 结果 | 第22-27页 |
11.1 两组综合疗效评价 | 第22-23页 |
11.2 中医临床症状积分、中医临床症状疗效积分比较 | 第23页 |
11.3 治疗后两组泌乳素值、治疗后3个月两组泌乳素值的比较 | 第23-24页 |
11.4 两组反跳率比较 | 第24-25页 |
11.5 两组妊娠率比较 | 第25页 |
11.6 两组服药后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 第25-27页 |
讨论 | 第27-34页 |
1 现代医学对高泌乳素血症的认识 | 第27-28页 |
2 针灸疗法治疗高泌乳素血症的研究 | 第28-30页 |
3 从肝肾论治的针刺疗法的提出 | 第30-32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2-33页 |
4.1 综合疗效方面 | 第32页 |
4.2 改善中医临床症状方面 | 第32页 |
4.3 治疗后两组PRL值、治疗后3个月两组PRL值、两组反跳现象的比较 | 第32-33页 |
4.4 提高妊娠率方面 | 第33页 |
4.5 改善服药后不良反应方面 | 第33页 |
5 关于不良反应 | 第33-34页 |
结论 | 第34-35页 |
不足之处和展望 | 第35-36页 |
不足之处 | 第35页 |
展望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9页 |
文献综述 | 第39-47页 |
1 资料与方法 | 第39-40页 |
1.1 数据来源与研究对象 | 第39页 |
1.2 检索方法 | 第39页 |
1.3 纳入标准 | 第39页 |
1.4 检索结果 | 第39-40页 |
2 针刺治疗高泌乳素血症的研究分析 | 第40-43页 |
2.1 针刺方法分析 | 第40-41页 |
2.2 辨证分型分析 | 第41页 |
2.3 使用穴位分析 | 第41-42页 |
2.4 针灸疗法治疗高泌乳素血症的效应机制分析 | 第42-43页 |
3 讨论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附录 | 第47-55页 |
附表 1 | 第47-50页 |
附表 2 | 第50-52页 |
附表 3 | 第52-53页 |
附表 4 | 第53-54页 |
附表 5 | 第54-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