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写词 | 第10-12页 |
中文摘要 | 第12-15页 |
0 前言 | 第15-17页 |
1 植物雄性不育与细胞色素P450研究进展 | 第17-35页 |
1.1 植物雄性不育产生机制的研究 | 第17-19页 |
1.1.1 CMS和NMS遗传控制模型 | 第18页 |
1.1.2 雄性不育遗传的连锁控制模型 | 第18页 |
1.1.3 光温启动子假说 | 第18页 |
1.1.4 雄性不育遗传的双基因模型 | 第18-19页 |
1.2 植物转基因雄性不育的研究 | 第19-25页 |
1.2.1 创造基因工程雄性不育系的途径 | 第20-23页 |
1.2.1.1 通过细胞毒素基因的特异空间表达创造雄性不育 | 第21页 |
1.2.1.2 通过提前降低胼胝质含量创造雄性核不育 | 第21页 |
1.2.1.3 借助反义RNA技术创造雄性核不育 | 第21-22页 |
1.2.1.4 通过转座子突变创造雄性核不育 | 第22页 |
1.2.1.5 通过细菌基因影响小孢子发育来创造雄性不育 | 第22页 |
1.2.1.6 导入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创造雄性质不育 | 第22页 |
1.2.1.7 扰乱线粒体功能创造细胞质雄性不育 | 第22-23页 |
1.2.2 基因工程雄性不育系的保持途径 | 第23页 |
1.2.3 基因工程雄性不育系的恢复途径 | 第23-24页 |
1.2.4 基因工程创造雄性不育系的研究展望 | 第24-25页 |
1.3 细胞色素P450的研究 | 第25-35页 |
1.3.1 植物细胞色素P450的分离纯化与反应类型 | 第26-27页 |
1.3.1.1 植物细胞色素P450的分离纯化 | 第26-27页 |
1.3.1.2 植物细胞色素P450的不同反应类型 | 第27页 |
1.3.2 植物CYP450的功能 | 第27-33页 |
1.3.2.1 CYP450在生物合成中的作用 | 第29-31页 |
1.3.2.2 CYP450的解毒功能 | 第31-33页 |
1.3.3 植物细胞色素P450研究展望 | 第33-35页 |
2 高效白菜离体培养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35-43页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35-36页 |
2.1.1 无菌苗的获得 | 第35页 |
2.1.2 外植体及接种方式 | 第35-36页 |
2.1.3 培养基的组成 | 第36页 |
2.1.4 再生植株的生根与移栽 | 第36页 |
2.1.5 不定芽发生的组织学研究 | 第36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6-39页 |
2.2.1 BAP与NAA配比对白菜子叶-子叶柄植株再生频率的影响 | 第36-37页 |
2.2.2 白菜外植体对植株再生频率的影响 | 第37-38页 |
2.2.3 AgNO_3对白菜再生苗不定根诱导的影响 | 第38页 |
2.2.4 白菜子叶-子叶柄离体不定芽发生的组织学观察 | 第38-39页 |
2.3 讨论 | 第39-43页 |
3 改良菜心离体培养植株再生体系的研究 | 第43-49页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43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3-46页 |
3.2.1 不同激素组合对菜心不定芽分化频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3.2.2 不同外植体对菜心不定芽分化频率的影响 | 第44-45页 |
3.2.3 AgNO_3对菜心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 第45-46页 |
3.3 讨论 | 第46-49页 |
4 反义CYP86MF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9-63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3页 |
4.1.1 菌株和质粒 | 第49-50页 |
4.1.2 反义CYP86MF基因片段的获得 | 第50页 |
4.1.3 CaMV35S组成型启动子的表达载体构建 | 第50-52页 |
4.1.3.1 双元载体pB1121制备 | 第50页 |
4.1.3.2 反义CYP86MF基因片段的制备 | 第50页 |
4.1.3.3 表达质粒的构建过程 | 第50-51页 |
4.1.3.4 农杆菌的三亲杂交转化 | 第51-52页 |
4.1.3.5 农杆菌中质粒的鉴定 | 第52页 |
4.1.4 A9启动子组织特异型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52-53页 |
4.1.4.1 A9启动子的获得 | 第52页 |
4.1.4.2 双元载体pB1121制备 | 第52页 |
4.1.4.3 反义CYP86MF基因片段的制备 | 第52页 |
4.1.4.4 表达质粒的构建过程 | 第52-53页 |
4.1.4.5 农杆菌的三亲杂交转化 | 第53页 |
4.1.4.6 农杆菌中质粒的鉴定 | 第53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3-61页 |
4.2.1 反义CYP86MF基因片段的获得 | 第53页 |
4.2.2 CaMV35S组成型启动子的表达载体构建 | 第53-56页 |
4.2.3 A9启动子绒毡层组织特异型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56-61页 |
4.2.3.1 A9启动子的获得 | 第56-58页 |
4.2.3.2 A9启动子绒毡层组织特异型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58-61页 |
4.3 讨论 | 第61-63页 |
5 高效白菜和菜心的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 第63-79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63-66页 |
5.1.1 植物材料、菌株及抗生素 | 第63页 |
5.1.2 培养基 | 第63-64页 |
5.1.3 子叶柄-子叶不定芽分化与种子发芽的Kan筛选浓度的确定 | 第64页 |
5.1.4 不同抗生素的抑菌效果及其对不定芽分化影响的比较 | 第64-65页 |
5.1.5 不同预培养时间的比较 | 第65页 |
5.1.6 不同农杆菌菌株感染效果的比较 | 第65页 |
5.1.7 不同共培养时间的比较 | 第65页 |
5.1.8 不同介导方法的比较 | 第65页 |
5.1.9 白菜和菜心反义CYP86MF片段转化植株的获得 | 第65-66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66-75页 |
5.2.1 白菜和菜心子叶柄-子叶不定芽分化与种子发芽的Kan筛选浓度的确定 | 第66-68页 |
5.2.2 不同抗生素的抑菌效果及其对不定芽分化影响的比较 | 第68-71页 |
5.2.3 不同预培养时间的比较 | 第71页 |
5.2.4 不同农杆菌菌株感染效果的比较 | 第71-72页 |
5.2.5 不同共培养时间的比较 | 第72-73页 |
5.2.6 不同介导方法的比较 | 第73-74页 |
5.2.7 白菜和菜心反义CYP86MF片段转化植株的获 | 第74-75页 |
5.3 讨论 | 第75-79页 |
5.3.1 Kan筛选浓度及抑菌剂对白菜遗传转化的影响 | 第75-76页 |
5.3.2 预培养、菌株和共培养对白菜遗传转化的影响 | 第76-77页 |
5.3.3 不同介导方法对白菜遗传转化的影响 | 第77-79页 |
6 转基因植株的分子检测及其遗传特性分析 | 第79-95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79-82页 |
6.1.1 材料 | 第79-80页 |
6.1.2 植物基因组DNA和总RNA的提取 | 第80-81页 |
6.1.3 转化植株的PCR检测 | 第81页 |
6.1.4 转化植株的Southern斑点杂交检测 | 第81页 |
6.1.5 转化植株的Southern印迹杂交检测 | 第81页 |
6.1.6 转化植株的Northern印迹杂交检测 | 第81-82页 |
6.1.7 转化植株的X-Gluc组织化学染色检测 | 第82页 |
6.1.8 转基因植株T1代种子的Kan.筛选 | 第82页 |
6.1.9 转基因植株T_1代的遗传特性的分析 | 第82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82-91页 |
6.2.1 植物基因组DNA和总RNA的提取 | 第82页 |
6.2.2 转化植株的PCR检测 | 第82-84页 |
6.2.3 转化植株的Southern斑点杂交检测 | 第84页 |
6.2.4 转化植株的Southern印迹杂交检测 | 第84-87页 |
6.2.5 转基因植株的Northern杂交检测 | 第87-88页 |
6.2.6 转化植株的X-Gluc组织化学染色检测 | 第88页 |
6.2.7 转基因植株T_1代种子的Kan.筛选 | 第88页 |
6.2.8 转基因植株T_1代的遗传特性分析 | 第88-91页 |
6.3 讨论 | 第91-95页 |
6.3.1 植物基因组DNA和总RNA的提取 | 第91页 |
6.3.2 反义CYP86MF基因转化植株的检测 | 第91-92页 |
6.3.3 反义CYP86MF基因转化植株的遗传分析 | 第92-95页 |
7 反义CYP86MF基因转化植株小孢子发育的形态与细胞学观察 | 第95-105页 |
7.1 材料与方法 | 第95-96页 |
7.1.1 试验材料 | 第95页 |
7.1.2 转基因植株花器官的形态学观察 | 第95-96页 |
7.1.3 转基因植株的花粉萌发试验 | 第96页 |
7.1.4 低温干燥条件下不同贮藏时间对花粉萌发的影响 | 第96页 |
7.1.5 转基因不育植株小孢子的形态学观察 | 第96页 |
7.1.6 转基因不育植株小孢子的细胞学观察 | 第96页 |
7.2 结果与分析 | 第96-103页 |
7.2.1 转基因植株花器官的形态学观察 | 第96-97页 |
7.2.2 转基因植株花粉萌发试验 | 第97-98页 |
7.2.3 低温干燥条例下不同贮藏时间对花粉萌发的影响 | 第98-100页 |
7.2.4 转基因不育植株小孢子的形态学观察 | 第100-101页 |
7.2.5 转基因不育植株小孢子的细胞学观察 | 第101-103页 |
7.3 讨论 | 第103-105页 |
8 反义CYP86MF基因转化不育植株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 第105-119页 |
8.1 材料与方法 | 第105-108页 |
8.1.1 试验材料 | 第105-106页 |
8.1.2 转基因不育植株激素水平的变化 | 第106页 |
8.1.3 转基因不育植株呼吸速率和抗氰呼吸强度的测定 | 第106-107页 |
8.1.4 转基因不育植株光合速率的测定 | 第107页 |
8.1.5 转基因不育植株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第107-108页 |
8.1.6 转基因不育植株过氧化物酶和细胞色素氧化酶同工酶的电泳分析 | 第108页 |
8.2 结果与分析 | 第108-113页 |
8.2.1 转基因不育植株激素水平的变化 | 第108-109页 |
8.2.2 转基因不育植株呼吸速率和抗氰呼吸强度的测定 | 第109-110页 |
8.2.3 转基因不育植株净光合速率的测定 | 第110-111页 |
8.2.4 转基因不育植株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第111-112页 |
8.2.5 转基因不育植株过氧化物酶和细胞色素氧化酶同工酶的电泳分析 | 第112-113页 |
8.3 讨论 | 第113-119页 |
8.3.1 反义CYP86MF基因转化不育株内源激素的变化 | 第114-115页 |
8.3.2 反义CYP86MF基因转化不育株呼吸速率和抗氰呼吸的变化 | 第115页 |
8.3.3 反义CYP86MF基因转化不育株类黄酮总含量的变化 | 第115-116页 |
8.3.4 反义CYP86MF基因转化不育株过氧化物酶和细胞色素氧化酶同工酶的变化 | 第116页 |
8.3.5 CYP86MF基因对白菜小孢子发育的可能作用机制 | 第116-119页 |
9 结论 | 第119-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35页 |
英文摘要 | 第135页 |
申请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目录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