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桥梁施工论文--施工技术论文--架设方法论文--悬臂架设、悬臂灌注论文

高速铁路斜交连续梁桥施工控制技术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6页
   ·世界高速铁路发展概况第9-10页
   ·预应力混凝土斜交连续梁桥第10-12页
     ·概述第10-11页
     ·高速铁路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的特点第11-12页
   ·桥梁施工控制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与发展第12-13页
     ·国外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第12-13页
     ·国内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第13页
   ·桥梁施工控制的目的和意义第13-14页
   ·本论文主要研究的内容第14-15页
   ·本章小结第15-16页
第二章 斜交梁桥计算分析理论第16-33页
   ·斜交梁桥结构分析研究概况第16页
   ·斜交箱梁桥结构分析方法第16-18页
   ·斜交连续梁桥结构的有限元理论第18-32页
     ·概述第18页
     ·弹性薄板弯曲问题的有限元法第18页
     ·弹性薄板弯曲的基本方程第18-24页
     ·矩形板单元第24-30页
     ·等效节点荷载第30-32页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三章 高速铁路斜交连续梁桥施工控制第33-44页
   ·概述第33页
   ·高速铁路斜交梁桥施工控制的特点第33-34页
   ·高速铁路斜交梁桥施工控制的主要任务、内容第34-36页
     ·施工控制的主要任务第34-35页
     ·主梁结构几何变形监控第35页
     ·主梁应力监控第35-36页
     ·主梁稳定性监控第36页
   ·施工控制模拟分析方法第36-40页
     ·前进分析法第36-37页
     ·倒装分析法第37-39页
     ·结合反馈控制的实时跟踪分析法第39-40页
   ·施工控制误差调整方法第40-43页
     ·设计参数识别修正法第40-41页
     ·曲线修正法第41-42页
     ·灰色预测法第42-43页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四章 灰色系统预测理论的应用第44-54页
   ·状态预测的灰色系统理论法第44-45页
   ·GM(1,1)模型第45-48页
     ·概述第45-46页
     ·灰建模与灰预测第46-48页
   ·灰色系统预测理论在实际工程的应用第48-50页
   ·京沪高铁跨秦淮新河大桥GM(1,1)模型算例第50-53页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五章 京沪高铁跨秦淮新河大桥施工仿真控制第54-75页
   ·工程概况第54-55页
   ·京沪高铁跨秦淮新河大桥施工顺序第55-58页
   ·京沪高铁跨秦准新河大桥施工控制方案第58-59页
     ·施工控制计算基本依据第58-59页
     ·本桥施工监控的主要内容第59页
     ·京沪高铁跨秦准新河大桥施工监控流程第59页
   ·仿真控制分析概述第59-60页
   ·斜交梁桥仿真控制分析第60-69页
     ·设计和计算参数第61-62页
     ·有限元计算模型第62-63页
     ·预应力体系分析第63-66页
     ·施工阶段划分第66-68页
     ·边界约束条件第68-69页
   ·计算结果第69-73页
     ·主梁挠度分析结果第69-71页
     ·主梁应力分析结果第71-73页
   ·本章小结第73-75页
第六章 线形控制及成果第75-93页
   ·预应力混凝土斜交连续梁桥线形控制概述第75页
   ·节段立模标高的计算和确定第75-76页
   ·挂篮预压试验第76-80页
   ·主梁挠度监测第80-81页
     ·主梁挠度控制的方法第80页
     ·观测方法第80-81页
   ·温度对主梁变形的影响分析第81-85页
     ·温度效应理论计算原理第81-84页
     ·温差影响减消对策第84-85页
   ·关键部位施工控制技术研究第85-86页
     ·合龙段施工控制技术第85-86页
   ·大桥施工控制成果第86-92页
     ·第一跨边跨合龙第86-87页
     ·第三跨边跨合龙第87-88页
     ·成桥状态第88-92页
   ·本章小结第92-93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93-95页
   ·本文论文的研究成果第93-94页
   ·展望第94-95页
参考文献第95-98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98-99页
 1、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98页
 2、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98-99页
致谢第99页

论文共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桥梁专业养护技术研究—斜拉桥拉索病害研究
下一篇:交通控制子区动态划分和信号协调优化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