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有型犯罪的系统研究
导论 | 第9-15页 |
第一章 持有型犯罪历史发展与当代价值 | 第15-23页 |
第一节 持有型犯罪立法概览及简析 | 第15-18页 |
一、世界范围内持有型犯罪的历史发展 | 第15-16页 |
二、我国刑法中持有型犯罪的立法实践 | 第16-18页 |
第二节 持有型犯罪当代价值的思考 | 第18-23页 |
一、强化刑法控制,加强社会防卫 | 第18-19页 |
二、密化刑法网络,遏制后续犯罪 | 第19-20页 |
三、降低诉讼成本,分担举证责任 | 第20-23页 |
第二章 持有型犯罪相关概念的科学界定 | 第23-34页 |
第一节 “持有”的概念界析 | 第23-27页 |
第二节 “持有型犯罪”概念 | 第27-31页 |
第三节 持有型犯罪基本类型 | 第31-34页 |
一、单行为持有型犯罪与复行为持有型犯罪 | 第31-32页 |
二、目的犯持有型犯罪和非目的犯持有型犯罪 | 第32-33页 |
三、一般主体持有型犯罪和特殊主体持有型犯罪 | 第33-34页 |
第三章 持有对危害行为理论的重新构建 | 第34-59页 |
第一节 危害行为概要 | 第34-38页 |
一、刑法中危害行为概念 | 第34-35页 |
二、危害行为的基本特征 | 第35-36页 |
三、行为的理论发展进程 | 第36-38页 |
第二节 作为与不作为 | 第38-41页 |
一、作为与相关问题 | 第38页 |
二、不作为相关问题 | 第38-41页 |
第三节 持有的独立性 | 第41-53页 |
一、理论纷争的现状描述 | 第42-46页 |
二、持有的独立刑法品格 | 第46-51页 |
三、持有的独特刑法风貌 | 第51-53页 |
第四节 行为理论重构 | 第53-59页 |
一、持有的危害行为属性论证 | 第54-55页 |
二、持有的特殊行为样态分析 | 第55-57页 |
三、危害行为理论的重新构建 | 第57-59页 |
第四章 持有型犯罪的犯罪构成特征论析 | 第59-76页 |
第一节 犯罪客体 | 第59-62页 |
第二节 犯罪客观方面 | 第62-65页 |
一、危害行为 | 第62-63页 |
二、危害结果 | 第63-64页 |
三、特殊因果关系 | 第64-65页 |
四、犯罪附随条件 | 第65页 |
第三节 犯罪主体 | 第65-66页 |
第四节 犯罪主观方面 | 第66-76页 |
一、持有型犯罪不存在过失犯罪 | 第68-70页 |
二、持有型犯罪的两种故意形态 | 第70-76页 |
第五章 持有型犯罪的各种犯罪形态辨析 | 第76-116页 |
第一节 持有型犯罪的类别形态 | 第76-80页 |
一、持有型犯罪与即成犯 | 第76页 |
二、持有型犯罪与状态犯 | 第76-78页 |
三、持有型犯罪与继续犯 | 第78-79页 |
四、新类别形态—事态犯 | 第79-80页 |
第二节 持有型犯罪的停止形态 | 第80-96页 |
一、持有型犯罪既遂形态类型 | 第80-86页 |
二、持有型犯罪的未完成形态 | 第86-96页 |
第三节 持有型犯罪的罪数形态 | 第96-106页 |
一、持有型犯罪属于实质的一罪 | 第96-97页 |
二、持有型犯罪与相关罪数形态 | 第97-102页 |
三、罪数认定相关疑难问题探究 | 第102-106页 |
第四节 持有型犯罪的共犯形态 | 第106-116页 |
一、共犯主体及相关问题 | 第106-111页 |
二、共犯故意及相关问题 | 第111-113页 |
三、共犯行为及相关问题 | 第113-116页 |
第六章 持有型犯罪证明责任的承担原则 | 第116-145页 |
第一节 严格责任犯罪的历史溯源与当代命运 | 第116-126页 |
一、刑事责任确认方式的历史沿革 | 第116-119页 |
二、严格责任的时代内涵深层解读 | 第119-123页 |
三、严格责任犯罪的当代命运透视 | 第123-126页 |
第二节 严格责任与我国刑事法律制度的悖反 | 第126-137页 |
一、严格责任与传统刑法轨道的偏离 | 第126-129页 |
二、严格责任与英美刑法精神的契合 | 第129-131页 |
三、严格责任与我国刑事制度的忤逆 | 第131-137页 |
第三节 责任主义视野下持有证明责任的承担 | 第137-145页 |
一、以责任主义犯罪构成为基点 | 第139-141页 |
二、以控方承担举证责任为前提 | 第141-142页 |
三、设置持有人特别辩护权制度 | 第142-143页 |
四、特别辩护制度司法价值评析 | 第143-145页 |
第七章 持有型犯罪司法疑难问题的解析 | 第145-161页 |
第一节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相关问题 | 第145-149页 |
一、行为方式辩析 | 第145-147页 |
二、规范罪名建议 | 第147页 |
三、说明义务剖析 | 第147-149页 |
第二节 持有型犯罪中犯罪故意的证明 | 第149-155页 |
一、加锁容器内容物持有的认定 | 第149-150页 |
二、遗忘持有 | 第150-151页 |
三、推定持有 | 第151-154页 |
四、几种非典型的故意持有心态 | 第154-155页 |
第三节 持有型犯罪各罪认定相关问题 | 第155-158页 |
一、慎重合理定罪原则 | 第155-156页 |
二、依法实行数罪并罚 | 第156页 |
三、正确处理相关犯罪 | 第156-158页 |
第四节 持有型犯罪刑事诉讼相关问题 | 第158-161页 |
一、地域管辖—持有人所在地原则 | 第158-159页 |
二、追诉时效—事态结束为起算点 | 第159页 |
三、统一各罪罪名的“持有”模式 | 第159-161页 |
第八章 持有型犯罪立法现状与走向的思考 | 第161-166页 |
一、已然之罪的审视 | 第161-162页 |
二、应然之罪的前瞻 | 第162-164页 |
三、立法走向的思考 | 第164-166页 |
参考文献 | 第166-17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第173-174页 |
论文摘要(中文) | 第174-178页 |
论文摘要(英文) | 第178页 |
后 记 | 第185-1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