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创新点摘要 | 第6-9页 |
| 绪论 | 第9-13页 |
| 第一章 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工作原理 | 第13-23页 |
| 1.1 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基本原理 | 第13页 |
| 1.2 瞬时无功功率理论与谐波检测 | 第13-17页 |
| 1.2.1 瞬时无功功率理论基础 | 第13-15页 |
| 1.2.2 p、q谐波检测法 | 第15-16页 |
| 1.2.3 i_p、i_q谐波检测法 | 第16-17页 |
| 1.3 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的控制策略 | 第17-20页 |
| 1.3.1 三角波比较方式 | 第17-18页 |
| 1.3.2 滞环比较方式 | 第18页 |
| 1.3.3 神经网络控制方式 | 第18-20页 |
| 1.4 主电路直流侧电压的控制 | 第20-22页 |
| 1.5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 第二章 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主电路的研究 | 第23-31页 |
| 2.1 主电路的工作原理 | 第23-24页 |
| 2.2 一种新型有源电力滤波器主电路的研究 | 第24-25页 |
| 2.2.1 主电路组成 | 第24-25页 |
| 2.2.2 主电路的工作原理 | 第25页 |
| 2.2.3 软开关主电路传统控制策略 | 第25页 |
| 2.3 软开关式有源电力滤波器主电路参数计算 | 第25-29页 |
| 2.3.1 主电路电力电子器件的选择 | 第25-27页 |
| 2.3.2 主电路直流侧电压的计算和电容的选取 | 第27-28页 |
| 2.3.3 主电路交流侧输出电感的选取 | 第28-29页 |
| 2.3.4 换向电感和缓冲电容的选取 | 第29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 第三章 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的仿真研究 | 第31-43页 |
| 3.1 检测电路的仿真研究 | 第31-32页 |
| 3.2 控制电路的仿真研究 | 第32-36页 |
| 3.2.1 传统控制方法仿真 | 第32-33页 |
| 3.2.2 神经网络控制方法仿真 | 第33-36页 |
| 3.3 主电路的仿真研究 | 第36-38页 |
| 3.3.1 逆变电路的仿真模型 | 第36-37页 |
| 3.3.2 准谐振电路仿真模型 | 第37-38页 |
| 3.4 直流侧电压控制仿真 | 第38-39页 |
| 3.5 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整体仿真 | 第39-42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第四章 有源电力滤波器的硬件实现 | 第43-55页 |
| 4.1 有源电力滤波器控制芯片的选取 | 第43-47页 |
| 4.1.1 电流跟踪控制单元芯片选择 | 第43-44页 |
| 4.1.2 TMS320F28335芯片初始化设计 | 第44-46页 |
| 4.1.3 控制信号的产生 | 第46-47页 |
| 4.2 驱动电路设计 | 第47-50页 |
| 4.2.1 自举电路工作原理 | 第47-49页 |
| 4.2.2 IR2233芯片介绍与驱动电路设计 | 第49-50页 |
| 4.3 功率开关器件的选择与设计 | 第50-51页 |
| 4.4 实验结果 | 第51-54页 |
| 4.4.1 实验装置简介 | 第51-52页 |
| 4.4.2 实验结果 | 第52-54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结论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59-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
| 大庆石油学院硕±研究生学位论文摘要 | 第61-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