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导论 | 第9-32页 |
1.1 研究缘起、概念界定及问题的提出 | 第9-20页 |
1.1.1 为何从80年代开始? | 第11-13页 |
1.1.2 新纪录片主题的展开 | 第13-15页 |
1.1.3 独立纪录片与作为“底层”的乡村 | 第15-2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20-24页 |
1.2.1 有关城乡关系的研究综述 | 第20-23页 |
1.2.2 近来有关纪录片历史梳理和影像中城乡关系的相关研究综述 | 第23-24页 |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 第24-29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25-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2页 |
第二章 “多重意味”的乡村与“后倾”的80年代 | 第32-60页 |
2.1 “多重意味”的乡村图景与文化“寻根” | 第34-42页 |
2.1.1 “传统”情韵的乡村 | 第34-38页 |
2.1.2 “后倾”的文化心理与双重意味的乡村 | 第38-42页 |
2.2 乡村的“死去”:《河殇》之“殇” | 第42-48页 |
2.3 两个过渡性影像文本:《望长城》与《天安门》 | 第48-56页 |
2.3.1 “现代化”宏大叙述之下的生活化乡村景观 | 第48-52页 |
2.3.2 “静止”的城市空间与依附性的乡村 | 第52-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第三章 苦难、女性、族群:90年代的纪实影像与乡村 | 第60-92页 |
3.1 新纪录运动创作群 | 第60-66页 |
3.2 “苦难”叙述与中国乡村 | 第66-76页 |
3.2.1 作为“苦难”意指的乡村 | 第67-70页 |
3.2.2 “前倾”文化心理与启蒙主义 | 第70-76页 |
3.3 “乡村”作为女性的出现 | 第76-81页 |
3.3.1 弥补城市女性角色缺位的乡村女性 | 第76-79页 |
3.3.2 乡村女性主体性的获得与乡村主体的自我取消 | 第79-81页 |
3.4 乡村与族群:纪实影像的二重书写 | 第81-83页 |
3.5 影像本位与纪实主义美学 | 第83-89页 |
3.5.1 对巴赞意义上的“现实主义”之误读与批判 | 第84-88页 |
3.5.2 90年代纪录片“真实性”议题的讨论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2页 |
第四章 “大转型”之下的影像乡村 | 第92-135页 |
4.1 “乡村”作为城市“底层”的知识谱系 | 第96-100页 |
4.2 “大转型”之下被挤压的乡村“无名者” | 第100-105页 |
4.3 书写尊严:乡村作为个体的抗争与妥协 | 第105-118页 |
4.3.1 乡村个体作为城市“无名者”的抗争 | 第105-109页 |
4.3.2 顶替“父权”的乡村女性 | 第109-118页 |
4.4 乡村作为“底层”的政治与伦理 | 第118-127页 |
4.4.1 作为“底层”政治延绅的纪录片伦理 | 第118-119页 |
4.4.2 一个饱受争议的文本:《麦收》 | 第119-122页 |
4.4.3 “去政治”的政治修辞与《麦收》争议 | 第122-127页 |
4.5 被“同化”的族群与乡村“异形人” | 第127-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35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135-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