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9页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8-11页 |
1.1.1 研究的问题 | 第8页 |
1.1.2 选题的背景 | 第8-10页 |
1.1.3 选题的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1.2.1 管理模式研究 | 第11-13页 |
1.2.2 移民管理国外相关研究 | 第13-15页 |
1.2.3 外国人管理国内相关研究 | 第15-17页 |
1.2.4 小结 | 第17页 |
1.3 研究方法及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2 理论基础 | 第18页 |
1.4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1.5 研究的重点、难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我国外国人管理历史沿革及国内外管理模式 | 第19-34页 |
2.1 外国人管理原则 | 第19-22页 |
2.1.1 相关定义及概念 | 第19-20页 |
2.1.2 外国人管理原则 | 第20-22页 |
2.2 我国外国人管理的历史演变 | 第22-24页 |
2.3 公安出入境管理机构设置 | 第24-26页 |
2.4 国内外外国人管理模式 | 第26-34页 |
2.4.1 外国人管理模式概念 | 第26页 |
2.4.2 国外外国人管理模式 | 第26-30页 |
2.4.3 国内外国人管理模式 | 第30-34页 |
第三章 上海外国人管理模式—以外国人服务站为例 | 第34-47页 |
3.1 上海外国人管理模式概述 | 第34页 |
3.2 上海外国人基本情况 | 第34-38页 |
3.2.1 上海外国人的基本数据 | 第34-37页 |
3.2.2 相关数据简析 | 第37-38页 |
3.3 上海外国人聚居区情况 | 第38-40页 |
3.4 上海外国人服务站成立背景 | 第40-44页 |
3.4.1 上海建立“大外管”机制为服务站成立搭建协调平台 | 第40-42页 |
3.4.2 上海外国人现实情况需要建立深入小区的服务平台 | 第42-44页 |
3.4.3 目前国内基层组织对社区外国人管理乏力 | 第44页 |
3.5 上海外国人服务站成立及功能 | 第44-47页 |
3.5.1 上海外国人服务站成立 | 第44-45页 |
3.5.2 外国人服务站的功能 | 第45-46页 |
3.5.3 外国人服务站的组织框架 | 第46-47页 |
第四章 上海外国人管理模式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第47-58页 |
4.1 上海外国人管理模式运行至今取得的效果 | 第47-50页 |
4.1.1 信息采集方面 | 第47-48页 |
4.1.2 服务平台搭建方面 | 第48-49页 |
4.1.3 宣传工作方面 | 第49-50页 |
4.2 上海外国人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50-58页 |
4.2.1 现行的外国人管理机制缺陷造成管理模式推广有待检验 | 第50-52页 |
4.2.2 法规及人员编制的模糊使得管理模式的持续性有待检验 | 第52-55页 |
4.2.3 服务内容单一和服务方式陈旧使得管理模式的生命力有待检验 | 第55-58页 |
第五章 完善上海外国人管理模式的对策 | 第58-65页 |
5.1 完善制度设计、形成管理合力 | 第58-61页 |
5.1.1 “大外管”体制强调公安主导 | 第58-59页 |
5.1.2 建立移民局,整合公安内部外国人管理职能 | 第59-60页 |
5.1.3 扩大管理人员成分,鼓励外国人和非政府组织参与 | 第60-61页 |
5.2 转变工作理念、健全法律规范 | 第61-62页 |
5.2.1 转变外国人管理工作理念,提高服务意识 | 第61页 |
5.2.2 完善法律法规,提升服务站的地位 | 第61-62页 |
5.2.3 引入职业规划,确保服务站人员稳定 | 第62页 |
5.3 加强平台整合、延伸服务内涵 | 第62-65页 |
5.3.1 结合“智慧城市”建设,打破部门壁垒、整合信息资源 | 第62-63页 |
5.3.2 紧跟技术变革,创新管理手段、提高服务水平 | 第63-64页 |
5.3.3 借鉴国外经验,试点外国人身份卡、扩宽信息采集渠道 | 第64-6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后记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