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炼焦化学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炼焦工艺过程论文--配煤论文

开滦炼焦煤煤岩配煤的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引言第8-9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9-19页
    1.1 开滦煤煤质特点第9页
    1.2 炼焦煤中显微组分在成焦过程中的作用第9-10页
        1.2.1 镜质组的在成焦过程中的作用第9-10页
        1.2.2 壳质组的在成焦过程中的作用第10页
        1.2.3 惰质组的在成焦过程中的作用第10页
    1.3 显微组分的富集方法第10-12页
    1.4 国内外煤岩配煤研究进展第12-15页
        1.4.1 阿莫索夫-夏皮洛法第12页
        1.4.2 日本小岛鸿次郎的方法第12-13页
        1.4.3 美国伯利恒钢铁公司的方法第13页
        1.4.4 引入最大流动度MF的方法第13页
        1.4.5 周师庸煤岩配煤方法第13页
        1.4.6 叶道敏配煤方法第13-14页
        1.4.7 刘运良配煤方法第14页
        1.4.8 张学礼煤岩配煤方法第14页
        1.4.9 武钢工艺煤岩法第14页
        1.4.10 提取煤中活性组分的配煤技术第14-15页
    1.5 焦炭溶损反应的研究第15-17页
        1.5.1 热重法表征焦炭溶损反应第15页
        1.5.2 显微组分与焦炭溶损反应的关系第15-16页
        1.5.3 焦炭溶损反应动力学的表征第16-17页
    1.6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第17-19页
第2章 实验部分第19-25页
    2.1 研究目标与内容第19页
        2.1.1 研究目标第19页
        2.1.2 研究内容第19页
    2.2 技术路线和实验方案第19-22页
        2.2.1 技术路线第19-20页
        2.2.2 实验方案第20-22页
    2.3 实验分析方法及设备第22-23页
    2.4 原料煤性质分析第23-25页
第3章 不同活惰比下焦炭强度及溶损反应指标第25-34页
    3.1 不同活惰比下焦炭强度的变化第25-26页
    3.2 不同活惰比下焦炭的溶损反应第26-33页
        3.2.1 热失重分析第26-29页
        3.2.2 焦炭溶损反应参数第29-33页
    3.3 小结第33-34页
第4章 动力学方法研究焦炭溶损反应第34-46页
    4.1 动力学参数的计算第34-45页
    4.2 小结第45-46页
第5章 不同活惰比下焦炭微晶结构的研究第46-55页
    5.1 焦炭显微结构的表征第46-49页
    5.2 焦炭微晶结构的变化规律第49-53页
        5.2.1 焦炭微晶结构参数的变化规律第49-52页
        5.2.2 焦炭形貌分析第52-53页
    5.3 不同变质程度炼焦煤的最佳活惰比第53-54页
    5.4 小结第54-55页
结论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60页
致谢第60-61页
导师简介第61-62页
作者简介第62-63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无声动画创作实践研究
下一篇:江西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