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8页 |
1.1 OCDMA安全传输技术研究背景 | 第8-11页 |
1.2 OCDMA信息安全传输技术的发展历史与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 OCDMA技术面临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 第14-16页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与内容安排 | 第16-18页 |
第2章 OCDMA系统介绍 | 第18-30页 |
2.1 OCDMA技术的系统结构 | 第18-19页 |
2.2 OCDMA系统的类型 | 第19-20页 |
2.3 OCDMA的关键技术 | 第20-25页 |
2.3.1 地址码设计技术 | 第21-23页 |
2.3.2 编解码器设计技术 | 第23-25页 |
2.3.3 码间干扰处理技术 | 第25页 |
2.4 OCDMA安全研究进展 | 第25-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单用户OCDMA系统的安全性能增强研究 | 第30-50页 |
3.1 引言 | 第30页 |
3.2 OCDMA系统安全性能分析 | 第30-35页 |
3.2.1 OCDMA系统结构与安全性能衡量标准 | 第30-31页 |
3.2.2 蛮力搜索策略窃听时系统的安全性能 | 第31-32页 |
3.2.3 地址码字拦截策略窃听时系统的安全性能 | 第32-35页 |
3.2.4 码字差分检测策略窃听时系统的安全性能 | 第35页 |
3.3 增强OCDMA系统数据传输安全性能的方法 | 第35-39页 |
3.3.1 多用户编码信号并行传输的方法 | 第35-36页 |
3.3.2 全光异或逻辑加密的方法 | 第36-39页 |
3.4 单用户OCDMA加密系统 | 第39-44页 |
3.4.1 单用户OCDMA加密系统的结构 | 第39-40页 |
3.4.2 Sagnac型全光异或逻辑门介绍 | 第40-41页 |
3.4.3 单用户OCDMA加密系统的安全性能分析 | 第41-44页 |
3.5 单用户OCDMA加密系统仿真 | 第44-4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多用户OCDMA系统安全性能增强研究和可重构编码器实现 | 第50-64页 |
4.1 引言 | 第50页 |
4.2 多用户OCDMA加密系统框图 | 第50-51页 |
4.3 多用户OCDMA加密系统安全性能分析 | 第51-54页 |
4.4 多用户OCDMA加密系统仿真 | 第54-59页 |
4.5 全光异或逻辑器件实现的可重构编码器方案及验证 | 第59-63页 |
4.5.1 可重构编码器方案的现状 | 第59-61页 |
4.5.2 基于全光异或逻辑器件的可重构编码器方案及验证 | 第61-6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5章 基于WSS的二维可重构OCDMA编解码器研究 | 第64-69页 |
5.1 引言 | 第64页 |
5.2 可重构二维OCDMA系统 | 第64-66页 |
5.2.1 二维可重构OCDMA系统结构 | 第64-66页 |
5.2.2 二维可重构编码器方案 | 第66页 |
5.3 实验结果 | 第66-67页 |
5.4 安全性能分析 | 第67-6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9-72页 |
6.1 总结 | 第69-70页 |
6.2 展望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