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15-20页 |
1.3.1 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1.3.2 存在问题 | 第20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0-21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第2章 土壤剖面构型分析 | 第23-39页 |
2.1 土壤剖面构型相关基础 | 第23-25页 |
2.1.1 土壤剖面相关概念 | 第23页 |
2.1.2 土壤剖面类型 | 第23-25页 |
2.1.3 土壤剖面构型概念 | 第25页 |
2.2 土壤剖面构型形成过程 | 第25-33页 |
2.2.1 自然土壤剖面构型形成过程 | 第25-31页 |
2.2.2 冲积土剖面构型形成过程 | 第31-33页 |
2.3 土壤剖面构型类型划分 | 第33-35页 |
2.3.1 划分依据 | 第33页 |
2.3.2 划分结果 | 第33-35页 |
2.4 土壤剖面构型表示方法 | 第35-39页 |
2.4.1 土壤发生层排列次序表示方法 | 第35-36页 |
2.4.2 不同质地土层排列次序表示方法 | 第36-38页 |
2.4.3 不同剖面构型表示方法适用情况 | 第38-39页 |
第3章 土壤剖面构型与耕地质量关系 | 第39-53页 |
3.1 耕地质量内涵 | 第39-40页 |
3.1.1 耕地内涵 | 第39页 |
3.1.2 耕地质量内涵 | 第39-40页 |
3.2 土壤剖面构型与耕地质量关系 | 第40-47页 |
3.2.1 土壤剖面构型与土壤肥力 | 第40-44页 |
3.2.2 土壤剖面构型与植物生长 | 第44页 |
3.2.3 土壤剖面构型与耕地质量等别评价因素关系 | 第44-47页 |
3.3 土壤剖面构型与土壤水分运移关系 | 第47-53页 |
3.3.1 不同剖面构型土壤水分布特点 | 第47-48页 |
3.3.2 不同剖面构型水分运行机制 | 第48-53页 |
第4章 土壤剖面构型改良方法 | 第53-66页 |
4.1 土壤剖面构型改良内涵及原则 | 第53-54页 |
4.1.1 土壤剖面构型改良概念 | 第53页 |
4.1.2 土壤剖面构型改良原则 | 第53-54页 |
4.2 土壤剖面构型改良方法 | 第54-66页 |
4.2.1 客土改良法 | 第54-57页 |
4.2.2 引洪漫淤法 | 第57-60页 |
4.2.3 有机物料回填法 | 第60页 |
4.2.4 机械改土法 | 第60-62页 |
4.2.5 土壤剖面重构法 | 第62-66页 |
第5章 土壤剖面构型改良的耕地质量评价 | 第66-70页 |
5.1 耕地质量评价原则及依据 | 第66页 |
5.1.1 评价原则 | 第66页 |
5.1.2 评价依据 | 第66页 |
5.2 耕地质量评价程序 | 第66-67页 |
5.2.1 评价单元划分 | 第66页 |
5.2.2 确定评价内容 | 第66-67页 |
5.2.3 评价方法 | 第67页 |
5.2.4 评价相关参数 | 第67页 |
5.3 改良前后提升耕地质量分析 | 第67-70页 |
5.3.1 改良前耕地自然质量等别确定 | 第67-68页 |
5.3.2 改良后耕地自然质量等别确定 | 第68-69页 |
5.3.3 改良前后耕地自然质量等别提升效果 | 第69-70页 |
第6章 情景分析 | 第70-92页 |
6.1 农安县概况 | 第70-73页 |
6.1.1 地理位置 | 第70-71页 |
6.1.2 自然条件 | 第71页 |
6.1.3 社会经济概况 | 第71页 |
6.1.4 耕地质量现状 | 第71-73页 |
6.2 农安县土壤剖面构型改良 | 第73-80页 |
6.2.1 农安县土壤剖面构型类型 | 第73-75页 |
6.2.2 农安县土壤剖面构型改良 | 第75-80页 |
6.3 农安县剖面构型改良后耕地质量评价 | 第80-89页 |
6.3.1 农安县耕地自然质量评价体系 | 第80-83页 |
6.3.2 剖面构型改后耕地自然质量评价 | 第83-89页 |
6.4 土壤剖面构型改良提升耕地质量效果 | 第89-92页 |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 第92-94页 |
7.1 结论 | 第92页 |
7.2 可能的创新点 | 第92页 |
7.3 讨论与展望 | 第92-94页 |
7.3.1 讨论 | 第92-93页 |
7.3.2 展望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1页 |
附录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