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导言 | 第9-15页 |
第一章 精神超越性问题在尼采哲学中的地位 | 第15-27页 |
第一节 尼采哲学:作为唯意志论哲学 | 第15-20页 |
一、现代哲学家的使命 | 第15-17页 |
二、唯意志主义哲学的先行者 | 第17-18页 |
三、后现代哲学发展的精神动力 | 第18-20页 |
第二节 精神超越性问题:尼采哲学的核心主题 | 第20-24页 |
一、文化的根基 | 第20-21页 |
二、道德的沦丧 | 第21-22页 |
三、精神的超越 | 第22-24页 |
第三节 精神超越性问题的主要维度 | 第24-27页 |
一、伦理维度 | 第24-25页 |
二、审美维度 | 第25-26页 |
三、人性维度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尼采的精神超越性问题对现代西方社会现实的映照 | 第27-35页 |
第一节 尼采探究精神超越性问题的西方社会历史背景 | 第27-30页 |
一、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 | 第27-28页 |
二、德意志民族意识的没落 | 第28-30页 |
三、帝国主义时代的战乱 | 第30页 |
第二节 西方传统价值观念在现代西方社会的动摇 | 第30-32页 |
一、基督教价值观的坍塌 | 第31页 |
二、人生价值意义的贬值 | 第31-32页 |
三、精神的空虚和媚俗的泛滥 | 第32页 |
第三节 现代西方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精神危机 | 第32-35页 |
一、个人主义的流行和传播 | 第33页 |
二、信仰的迷茫和缺失 | 第33-34页 |
三、精神危机的黑暗笼罩 | 第34-35页 |
第三章 “超人”:尼采诠释精神超越性问题的核心概念 | 第35-42页 |
第一节 尼采的“超人”概念提出与发展 | 第35-38页 |
一、“超人”概念的提出 | 第35-36页 |
二、“超人”概念的演变 | 第36页 |
三、“超人”思想的主要内涵 | 第36-38页 |
第二节 学术界中对尼采“超人”概念的误读 | 第38-39页 |
一、一种新的“神”的降临 | 第38页 |
二、道德虚无主义的产物 | 第38-39页 |
三、法西斯主义的理论依据 | 第39页 |
第三节“超人”的实质:精神超越性 | 第39-42页 |
一、尼采哲学范式的转变:知识论走向存在论 | 第40页 |
二、尼采的悲剧艺术与人生境遇之间的关系 | 第40-41页 |
三、尼采对于“超人”的呼唤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尼采探讨精神超越性问题的批判性评析 | 第42-46页 |
第一节 尼采研究精神超越性问题的理论价值 | 第42-43页 |
一、对叔本华哲学的继承发展 | 第42页 |
二、对弗洛伊德主义的吸收和借鉴 | 第42-43页 |
三、对后世哲学的指引作用 | 第43页 |
第二节 尼采研究精神超越性问题的现实意义 | 第43-44页 |
一、对德国民族性格的影响 | 第43页 |
二、对现代西方社会的警示 | 第43-44页 |
三、对人类美好未来的积极探索 | 第44页 |
第三节 尼采探究精神超越性问题的局限性 | 第44-46页 |
一、缺乏现实基础 | 第44-45页 |
二、对后现代哲学的发展存在消极影响 | 第45页 |
三、对人类精神超越的探寻不足 | 第45-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