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9-26页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 1.2 药用活性化合物(PhACs)概述 | 第10-16页 |
| 1.2.1 PhACs的应用与危害 | 第10-13页 |
| 1.2.2 环境介质中PhACs的迁移转化 | 第13-16页 |
| 1.3 生物碳质概述 | 第16-19页 |
| 1.3.1 生物碳质的来源及特征 | 第16-17页 |
| 1.3.2 生物碳质对PhACs的吸附研究 | 第17-19页 |
| 1.4 多参数线性自由能关系(pp-LFERs)模型概述 | 第19-23页 |
| 1.4.1 pp-LFERs模型的建立基础 | 第19-20页 |
| 1.4.2 pp-LFERs模型的研究与应用 | 第20-23页 |
| 1.5 存在问题 | 第23-24页 |
|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 第2章 生物碳质对羟基类与氮杂环类PhACs的吸附 | 第26-39页 |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6-32页 |
| 2.1.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26-28页 |
| 2.1.2 吸附动力学实验 | 第28-29页 |
| 2.1.3 等温吸附实验 | 第29-30页 |
| 2.1.4 生物碳质理化性质表征 | 第30-31页 |
| 2.1.5 样品测试方法与数据分析 | 第31-32页 |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32-37页 |
| 2.2.1 生物碳质基本理化性质 | 第32-34页 |
| 2.2.2 吸附动力学特征 | 第34-35页 |
| 2.2.3 等温吸附特征 | 第35-36页 |
| 2.2.4 吸附作用机制分析 | 第36-37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 第3章 生物碳质对羧酸类PhACs的吸附 | 第39-50页 |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2页 |
| 3.1.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39-40页 |
| 3.1.2 吸附动力学实验 | 第40页 |
| 3.1.3 等温吸附实验 | 第40页 |
| 3.1.4 溶液pH影响实验 | 第40-41页 |
| 3.1.5 样品测试方法与数据分析 | 第41-42页 |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42-48页 |
| 3.2.1 吸附动力学特征 | 第42-44页 |
| 3.2.2 等温吸附特征 | 第44-45页 |
| 3.2.3 溶液pH对吸附的影响 | 第45-47页 |
| 3.2.4 吸附作用机制分析 | 第47-48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 第4章 应用pp-LFERs模型预测PhACs的生物碳质-水吸附系数 | 第50-67页 |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1-54页 |
| 4.1.1 建模数据与建模步骤 | 第51-53页 |
| 4.1.2 pp-LFERs模型建立 | 第53-54页 |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54-65页 |
| 4.2.1 pp-LFERs模型拟合结果分析 | 第54-56页 |
| 4.2.2 pp-LFERs模型评价与验证 | 第56-60页 |
| 4.2.3 基于pp-LFERs模型系数的吸附机制解释 | 第60-62页 |
| 4.2.4 生物碳质吸附PhACs的作用机制 | 第62-63页 |
| 4.2.5 Freundlich模型参数的解释 | 第63-65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7-69页 |
| 5.1 研究结论 | 第67-68页 |
| 5.2 建议 | 第68-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8页 |
| 附录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