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居住区规划论文

街区制背景下苏州市住区空间开放性及发展策略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7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3-14页
        1.2.1 研究目的第13页
        1.2.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4-15页
        1.3.1 研究思路第14页
        1.3.2 研究方法第14-15页
    1.4 研究对象与内容第15-16页
        1.4.1 研究对象第15页
        1.4.2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5 研究框架第16-17页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第17-30页
    2.1 基本概念界定第17-18页
        2.1.1 街区制第17页
        2.1.2 住区空间第17页
        2.1.3 开放性第17-18页
    2.2 街区相关研究综述第18-21页
        2.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8-20页
        2.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第20-21页
    2.3 住区开放性研究综述第21-27页
        2.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第21-24页
        2.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第24-27页
    2.4 “精明增长”理论第27-28页
        2.4.1 “精明增长”理论的产生第27-28页
        2.4.2 “精明增长”理论的主要思想第28页
    2.5 本章小结第28-30页
第三章 城市住区空间 “开放性”解析第30-50页
    3.1 住区空间 “开放性”缺失溯源第30-35页
        3.1.1 住区空间封闭的形成和原因第30-32页
        3.1.2 住区空间模式的形成和原因第32-34页
        3.1.3 住区空间模式的历史溯源第34-35页
    3.2 住区空间 “开放性”矛盾解析第35-44页
        3.2.1 调研统计与数据分析第35-38页
        3.2.2 封闭与开放的矛盾问题解析第38-43页
        3.2.3 小结第43-44页
    3.3 街区制背景下住区空间 “开放”的挑战与机遇第44-49页
        3.3.1 住区空间 “开放”面临的挑战第44-47页
        3.3.2 住区空间 “开放”潜在的机遇第47-49页
    3.4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四章 苏州市住区形态及空间特征分析第50-77页
    4.1 苏州城市格局与住区空间建设回顾第50-62页
        4.1.1 苏州城市空间格局演变第50-55页
        4.1.2 建国后住区空间与城市空间演变的互动第55-62页
        4.1.3 小结第62页
    4.2 苏州市住区形态及其空间特征分析第62-76页
        4.2.1 苏州市住区形态分析第62-64页
        4.2.2 差异化住区空间开放性研判第64-65页
        4.2.3 差异化住区空间特征分析第65-75页
        4.2.4 小结第75-76页
    4.3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第五章 街区制背景下差异化类型住区空间开放策略第77-99页
    5.1 建成区住区空间优化改进策略第77-86页
        5.1.1 古城区传统住区空间优化策略第77-81页
            (1)开放原则第77页
            (2)传统住区空间优化改进策略第77-78页
            (3)实证研究——大儒巷社区优化策略第78-81页
        5.1.2 老新村住区空间开放应对策略第81-86页
            (1)开放原则第81-82页
            (2)老新村住区空间开放应对策略第82-83页
            (3)实证研究——彩香二村住区空间开放应对策略第83-86页
    5.2 规划新建住区空间开放应对策略第86-98页
        5.2.1 开放的原则第86-87页
            (1)区位适应性原则第86页
            (2)适度开放原则第86-87页
            (3)生活性原则第87页
            (4)系统综合原则第87页
        5.2.2 注重与上位规划的有效衔接第87-88页
            (1)总体规划统筹引导第87页
            (2)控规明确指标把控第87-88页
        5.2.3 相关条文规范的制定与调整第88页
        5.2.4 交通组织的开放应对第88-89页
            (1)打开内部道路,实现住区与城市道路的共享第88页
            (2)完善功能组织协调,打造 “生活性支路”第88-89页
        5.2.5 公服设施的开放应对第89-90页
            (1)教育设施——优化布局,提升质量第89页
            (2)商业网点——分级配置,综合布局第89-90页
        5.2.6 绿地开敞空间的开放应对第90-92页
            (1)保证自然要素的连续性第90-91页
            (2)注重文脉的传承和延续第91页
            (3)构建整体性的绿化景观、开放空间体系第91页
            (4)具体开放性策略第91-92页
        5.2.7 基于街区制的住区单元设计第92-98页
            (1)单元概念提出第92页
            (2)合理确定单元规模第92-94页
            (3)选择合适建筑形态第94-96页
            (4)单元空间多样性设计第96-97页
            (5)创新管理模式第97-98页
    5.3 本章小结第98-99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99-102页
    6.1 主要研究结论第99-100页
    6.2 本文主要创新点第100页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100-102页
参考文献第102-106页
图表目录第106-109页
致谢第109-110页
作者简历第110页

论文共1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醛酮还原酶1C3(AKR1C3):耐药乳腺癌治疗的新靶标
下一篇:村民利益导向下苏南乡村复兴规划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