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小说“奇观化”写作现象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绪论 | 第12-27页 |
第一章 文学“奇观化”与盗墓小说“奇观化” | 第27-35页 |
第一节 当下文学的“奇观化” | 第27-30页 |
一、何谓“奇观化” | 第27-28页 |
二、文学“奇观化” | 第28-29页 |
三、“奇观化”生存 | 第29-30页 |
第二节 中西小说中的猎奇历史 | 第30-33页 |
一、中国经典著作的“奇观化” | 第30-31页 |
二、西方的游记、历险记等 | 第31-32页 |
三、当下文学“奇观化”的独特性 | 第32-33页 |
第三节 盗墓小说的“奇观化”命名方式 | 第33-35页 |
一、促进“奇观化”命名的两种小说功能 | 第33页 |
二、“奇观化”命名倾向 | 第33-35页 |
第二章 盗墓小说“奇观化”的独特表征 | 第35-45页 |
第一节 盗墓小说创作中的“奇观化” | 第35-38页 |
一、叙述符号的“奇观化” | 第35-36页 |
二、场景的“奇观化” | 第36-37页 |
三、浪漫主义的美化 | 第37-38页 |
第二节 异于古代盗墓文学的新特性 | 第38-40页 |
一、新的思想前提 | 第38-39页 |
二、褒贬指向不同 | 第39-40页 |
第三节 与同题材影视作品比较 | 第40-41页 |
一、逊于影视作品的直观阐释性 | 第40-41页 |
二、优于影视作品的自由表达力 | 第41页 |
第四节 当下作品与早期作品比较 | 第41-45页 |
一、背景框架成熟 | 第41-42页 |
二、刺激程度激增 | 第42-45页 |
第三章 盗墓小说创作“奇观化”原因 | 第45-60页 |
第一节 小说创作与接受观念发生转变 | 第45-48页 |
一、由功利性到娱乐性的创作 | 第45-46页 |
二、接受美学改写了文学接受的观念 | 第46-47页 |
三、猎奇化满足了读者的心理需求 | 第47-48页 |
第二节 文学环境的促进作用 | 第48-51页 |
一、多元的价值观环境 | 第48-49页 |
二、与影视联姻的预设前提 | 第49-51页 |
第三节 历史助力“奇观化” | 第51-53页 |
一、寻宝意识与对历史本真的探密欲望 | 第51-52页 |
二、古老东方特色的魅力外衣 | 第52页 |
三、依托于深厚的民俗和地理环境 | 第52-53页 |
第四节 题材特性起到决定作用 | 第53-60页 |
一、对古盗墓文学的传承 | 第53-54页 |
二、对情节单调的补充 | 第54-56页 |
三、多学科汇合 | 第56-60页 |
第四章 盗墓小说“奇观化”写作的影响与反思 | 第60-73页 |
第一节 对文学四种基本要素的影响 | 第60-64页 |
一、对盗墓问题的负面认识 | 第60页 |
二、创作模式固化 | 第60-61页 |
三、接受群体的盲目性 | 第61-62页 |
四、作品意义的缺失 | 第62-64页 |
第二节 盗墓小说“奇观化”的两面性 | 第64-70页 |
一、百科全书式的文学先锋 | 第64-67页 |
二、永葆青春的困难 | 第67-70页 |
第三节 从盗墓小说看小说创作的出路 | 第70-73页 |
一、盗墓小说的独特思想价值 | 第70页 |
二、比科幻小说更有灵活性 | 第70-72页 |
三、对大众语境的适应性 | 第72-73页 |
结语:未来发展 | 第73-76页 |
一、软硬兼施的战略预设 | 第73页 |
二、适度分流引导 | 第73-74页 |
三、扬长避短规划持续发展的路径 | 第74-75页 |
四、多种手段综合完善文化产业化机制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后记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