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化学论文

铁屑内电解法处理EDTA络合铜废水的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9页
   ·研究背景第13-15页
     ·东江水质危机第13页
     ·东江支流水体中重金属污染严重第13-14页
     ·EDTA 络合铜的来源与危害第14-15页
   ·络合铜废水处理技术第15-20页
     ·化学沉淀法第15-16页
     ·置换还原法第16-17页
     ·氧化破络法第17-18页
     ·吸附法第18-19页
     ·离子交换法第19页
     ·其他方法第19-20页
   ·铁屑内电解的研究进展第20-25页
     ·铁屑内电解法的定义第20页
     ·铁屑内电解法的研究发展沿革第20-21页
     ·铁屑内电解法的应用进展第21-24页
     ·铁屑内电解法的作用机理第24-25页
   ·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第25-27页
     ·课题来源第25页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5-27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27页
   ·本课题的选题思路第27-29页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9-38页
   ·实验主要试剂和设备第29-30页
     ·实验主要试剂第29页
     ·实验主要设备第29-30页
   ·实验方法第30-34页
     ·EDTA 络合铜模拟废水的配制方法第30-31页
     ·铁屑的预处理第31页
     ·批式实验第31-32页
     ·正交试验的设计第32-34页
   ·吸附共沉淀实验第34-35页
     ·富含新生态Fe~(2+)的铁屑内电解出水的制备第34页
     ·Fe(OH)_x 絮体的吸附共沉淀实验第34-35页
   ·分析测试方法第35-36页
     ·溶液分析第35-36页
     ·沉淀物分析第36页
   ·具体实验安排第36页
   ·本章小结第36-38页
第三章 铁屑内电解法处理EDTA 络合铜废水的效能第38-56页
 引言第38-39页
   ·铁屑内电解体系的构建——铁屑加量和Fe/C 质量比的确定第39-41页
   ·批式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1-48页
     ·络合铜浓度的影响第41-42页
     ·初始pH 的影响第42-44页
     ·铁屑粒径的影响第44-45页
     ·反应温度的影响第45页
     ·初始溶解氧(DO)的影响第45-46页
     ·无机盐添加剂种类的影响第46-48页
   ·正交试验结果与讨论第48-49页
     ·因素选取和水平设置第48页
     ·正交试验结果及其方差分析第48-49页
   ·最佳条件下铁屑内电解处理EDTA 络合铜废水的效能第49-51页
   ·铁屑内电解过程中溶液pH、亚铁和总铁变化规律第51-52页
     ·溶液pH 的变化第51页
     ·亚铁和总铁浓度变化第51-52页
   ·铁屑内电解处理EDTA 络合铜废水的稳定性分析第52-53页
     ·铁屑和活性炭的重复利用第52-53页
     ·活性炭的作用分析第53页
   ·铁屑内电解处理EDTA 络合铜废水的技术特点与经济性分析第53-54页
     ·技术特点第53-54页
     ·经济性分析第54页
   ·本章小结第54-56页
第四章 铁屑内电解法处理EDTA 络合铜废水的动力学及机理研究第56-69页
   ·铁屑内电解处理EDTA 络合铜废水的动力学分析第57-61页
     ·初始pH第57-58页
     ·反应温度第58-60页
     ·铁屑粒径第60-61页
   ·铁屑内电解处理EDTA 络合铜废水的机理第61-68页
     ·铁屑表面絮状沉淀物红外光谱分析第61-62页
     ·反应前后废水的紫外光谱分析第62-63页
     ·Fe(OH)_x 絮体对EDTA 络合铜的吸附共沉淀实验第63-68页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五章 Fenton 强化铁屑内电解法处理EDTA 络合铜废水第69-73页
 引言第69页
   ·铁屑内电解反应过程的Fenton 强化第69-71页
     ·反应条件和试验步骤第69-70页
     ·结果分析第70-71页
   ·铁屑内电解出水的Fenton 强化第71-72页
     ·反应条件和试验步骤第71页
     ·处理效果第71页
     ·工艺分析第71-72页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结论与展望第73-75页
参考文献第75-8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0-81页
致谢第81-82页
答辩委员会会论文的评定意见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遥感反演的珠江三角洲人为源颗粒物排放清单评估研究
下一篇:碱木质素溶液行为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