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建筑泥浆的来源 | 第10页 |
1.1.3 建筑泥浆的分类 | 第10-11页 |
1.2 泥浆脱水技术 | 第11-13页 |
1.2.1 自然干化 | 第11页 |
1.2.2 絮凝脱水 | 第11-12页 |
1.2.3 机械脱水 | 第12页 |
1.2.4 滤袋脱水 | 第12-13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1 建筑泥浆现状 | 第13页 |
1.3.2 建筑泥浆脱水处理现状 | 第13-14页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建筑泥浆絮凝脱水性能研究 | 第16-30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16-17页 |
2.1.1 建筑泥浆溶液 | 第16页 |
2.1.2 絮凝剂 | 第16-17页 |
2.2 试验仪器 | 第17页 |
2.3 试验内容 | 第17-18页 |
2.4 试验检测项目及方法 | 第18-19页 |
2.5 建筑泥浆性质对脱水性能影响 | 第19-22页 |
2.5.1 建筑泥浆的元素含量分析 | 第19-20页 |
2.5.2 泥浆颗粒粒径对絮凝脱水的影响 | 第20-21页 |
2.5.3 建筑泥浆固含量的影响 | 第21-22页 |
2.6 絮凝剂对建筑泥浆脱水性能影响 | 第22-27页 |
2.6.1 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的试验研究 | 第22-23页 |
2.6.2 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的试验研究 | 第23-24页 |
2.6.3 无机高分子絮凝剂与APAM混合使用的试验研究 | 第24页 |
2.6.4 絮凝剂APAM分子量、投加量及质量浓度的优化试验 | 第24-27页 |
2.7 水力条件对建筑泥浆絮凝脱水性能影响 | 第27-28页 |
2.7.1 搅拌强度的影响 | 第27-28页 |
2.7.2 搅拌时间的影响 | 第28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三章 APAM溶液稳定性及其絮凝性能研究 | 第30-40页 |
3.1 仪器及主要药品 | 第30页 |
3.2 样品的配制 | 第30-31页 |
3.2.1 泥浆溶液 | 第30页 |
3.2.2 APAM溶液 | 第30页 |
3.2.3 APAM-盐溶液体系 | 第30页 |
3.2.4 APAM-稳定剂溶液体系 | 第30-31页 |
3.3 试验方法 | 第31页 |
3.3.1 原泥浆颗粒及絮体结构的表征 | 第31页 |
3.3.2 APAM溶液粘度及泥浆含水率的测定 | 第31页 |
3.3.3 APAM样品的结构表征 | 第31页 |
3.4 APAM絮凝机理研究 | 第31-32页 |
3.5 APAM性质对絮凝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 第32-37页 |
3.5.1 APAM溶液长时间放置对絮凝效果影响 | 第32-33页 |
3.5.2 分子量对絮凝效果影响 | 第33-34页 |
3.5.3 浓度对絮凝效果影响 | 第34-35页 |
3.5.4 温度对絮凝效果影响 | 第35-36页 |
3.5.5 金属离子对絮凝效果影响 | 第36-37页 |
3.6 APAM-稳定剂溶液体系粘度依时性研究 | 第37页 |
3.7 不同状态下APAM固体的红外光谱图 | 第37-38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四章 建筑泥浆脱水分离技术及设备研究 | 第40-52页 |
4.1 重力沉降试验 | 第40-43页 |
4.1.1 沉淀类型 | 第40页 |
4.1.2 浓悬浮液的沉淀特点 | 第40-41页 |
4.1.3 原始泥浆的自然沉降试验 | 第41-43页 |
4.1.4 高浓度泥浆絮凝颗粒重力沉降试验 | 第43页 |
4.2 离心沉降试验 | 第43-46页 |
4.2.1 离心设备的选择及研究内容 | 第43-44页 |
4.2.2 离心机工作原理 | 第44页 |
4.2.3 转速对离心脱水效果影响 | 第44页 |
4.2.4 离心机运行时间对离心脱水效果影响 | 第44-45页 |
4.2.5 絮凝剂对离心脱水效果影响 | 第45-46页 |
4.3 滤袋脱水方式研究 | 第46-50页 |
4.3.1 滤袋脱水技术路线 | 第46页 |
4.3.2 滤袋材质选择 | 第46-47页 |
4.3.3 滤袋的外形尺寸及最大充填高度设计 | 第47-48页 |
4.3.4 悬挂袋试验研究 | 第48-49页 |
4.3.5 滤袋堆叠试验研究 | 第49-50页 |
4.4 试验结果及对比分析 | 第50-52页 |
第五章 上清液水质指标分析 | 第52-64页 |
5.1 COD分析 | 第52-54页 |
5.1.1 试验材料及药剂 | 第52页 |
5.1.2 试验仪器 | 第52页 |
5.1.3 药剂的配制 | 第52-53页 |
5.1.4 方法原理 | 第53页 |
5.1.5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53-54页 |
5.2 TN分析 | 第54-55页 |
5.2.1 试验材料及药剂 | 第54页 |
5.2.2 试验仪器 | 第54页 |
5.2.3 方法原理 | 第54页 |
5.2.4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54-55页 |
5.3 TP分析 | 第55-57页 |
5.3.1 试验材料及药剂 | 第55页 |
5.3.2 试验仪器 | 第55-56页 |
5.3.3 药剂的配制 | 第56页 |
5.3.4 方法原理 | 第56页 |
5.3.5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56-57页 |
5.4 NH_3-N分析 | 第57-59页 |
5.4.1 试验材料及药剂 | 第57页 |
5.4.2 试验仪器 | 第57页 |
5.4.3 药剂的配制 | 第57页 |
5.4.4 方法原理 | 第57-58页 |
5.4.5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58-59页 |
5.5 SS分析 | 第59-60页 |
5.5.1 试验材料 | 第59页 |
5.5.2 试验仪器 | 第59页 |
5.5.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59-60页 |
5.6 pH分析 | 第60页 |
5.6.1 试验材料及药剂 | 第60页 |
5.6.2 试验仪器 | 第60页 |
5.6.3 pH缓冲剂的配制 | 第60页 |
5.6.4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60页 |
5.7 重金属及无机非金属有害物检测 | 第60-61页 |
5.7.1 试验材料及药剂 | 第60页 |
5.7.2 试验仪器 | 第60-61页 |
5.7.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61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61-6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4-65页 |
6.2 展望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69页 |